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上海新东方泡泡少儿>四年级>正文

【家庭教育】《镜子》火爆朋友圈,让无数家长羞愧,强烈建议和孩子一起看!

2017-06-06 17:41

来源:

作者:

开车需要有驾照,老师需要有教师资格证,但是做父母却可以无证上岗。因此,往往自以为给孩子倾注了无数的爱,到头来却是对孩子满满的伤害。纪录片《镜子》告诉我们,比起问题孩子,问题父母更需要被改造。

最近,朋友圈被一部纪录片刷爆了,没有偶像、没有明星,主角是三个普通的家庭,这部纪录片叫《镜子》。

这是一部由央视用10年时间策划、两年跟拍最后剪辑出来的3集纪录片。

这部试图探讨家庭教育的纪录片,通过3名被父母送入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的辍学少年的真实经历,反思了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孩子会有网瘾?

为什么孩子不愿上学?

为什么孩子不听父母的话……

一个个问题,直逼父母脆弱的神经,几乎令他们精神崩溃。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教育失败后,大多数家长们只会在孩子身上找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说,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有人把孩子的反常表现比喻成“中毒”,可惜的是,两代人对“病毒”的定义迥然不同:

家长们认为,这些病毒是网络、电脑、手机和孩子的懒惰;

孩子们却觉得,这些导致自己瘫痪的“病毒”,是父母的控制、是学业的重负以及爱的匮乏。

到底是什么阻断了亲子间的交流,让两代人的代沟越来越大呢?我想,《镜子》中选出的3个典型家庭,已经接近了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

家明,是一名高一新生,开学后却不肯去报道,放弃学业天天在家上网。他的理想,是做一名“背包客”。对于儿子的想法,家明爸爸十分不认同,他觉得自己一旦同意,就是毁了孩子的一生。

在家长培训环节中,培训师问家明爸爸:“孩子做背包客的理想是谁给他的?”家明爸爸被问愣了,随后培训师播放了家明的视频,孩子说:“考试前,他们说,考完了随你便,想干什么干什么。可考完后,他们又说,最近太忙,等有时间了再带我出去旅游……”

从家明的家庭中,我们看到了父母对教育的极端控制,家明爸爸认为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好,所以在这个单一的目标下,孩子产生了被吞噬的恐惧。家明想到了用流浪反抗。不能去流浪,就躲在家里上网,总之,不再按照家长的意愿做。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张钊家中。

张钊是以“早恋”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被关进培训学校的,和女友同居、把父母赶出家门这项“罪名”,似乎足以对他实施道德的审判。表面上看,张钊因为早恋失去了理智,实际上,两代人之间无法沟通,才是造成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两年前,家明就曾向父母倾诉自己“在学校压力很大”,母亲的回复是:“学校有几千名学生,别人都能忍,为什么你不能忍?”慢慢地,倾诉变成了抱怨,再由抱怨变成怨恨,甚至试图以“想跳楼”来说服家长理解自己时,父母仍然固执地认为“他就是说说,根本不敢跳”!最终,张钊没有采取极端行为,却对家人彻底绝望。

同样是破碎的亲子关系,有的孩子用愤怒来面对,有的孩子则选择另一种方式。

14岁的泽清,是极少数自愿参加训练营的孩子,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挽救家庭”,他说:“我是家人的一面镜子,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据泽清回忆,妈妈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推开自己。在家庭中,她脾气暴躁且固执己见,父母间甚至会大打出手……”

从始至终,《镜子》一直在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一种理念:孩子,是家庭中的镜子。孩子的问题,是整个家庭问题的折射。

它在提示我们,透过一个孩子,我们能看到整个家庭的全貌。只不过身处问题之中的家长们常常无法自知,反而期待着借助一切外力来改变孩子。在这种微妙的较量中,孩子“中毒”越来越深。


照《镜子》,短暂的反思远远不够

和一般的训练营不同,武汉这所训练机构“改造”孩子的同时,开设了家长课堂。家长们通过6天的学习,重新“持证上岗”,期待着亲子关系发生逆转、重燃对孩子和生活的期待。可惜的是,家长们象征性的反思和短暂的行为改变,并不能真正地挽回孩子的心。

家明的父母,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把儿子接回了家里。他们陪儿子在武汉做背包客、给儿子买了喜欢的宠物、鼓励儿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可惜,种种努力好景不长,家长们在培训学校中积累起的动力和耐心耗光后,看到孩子仍然不肯改变时,家庭重回旧态。

家明爸爸很困惑: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都不能换来孩子的悔改呢?很简单,导致孩子问题的家庭结构并没有真正的改变。

之前,家明爸爸就像是驴拉磨一样,承担着孩子所有的成长的重任。他帮孩子规划好了人生,并鞭策孩子努力前行。

当孩子不按既定轨迹行走时,他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失控了。种种顺从孩子意愿的行为,也只是“缓兵之计”。他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识破了这一点,也学会了表面敷衍,继续用学习的问题和父母周旋。

当然,除了敷衍,也有试探。张钊回到家中不久,试着对母亲的唠叨和抱怨提出意见,然而张钊爸爸立刻教训儿子:“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要讲接纳和理解。”很明显,张钊爸爸没有换位思考,直接否定了儿子的“反抗”。

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也是很多家庭都会犯的错,他们把理解和接纳变成一种对孩子的单向道德要求,自己却不能好好地实践这些标准。所以,孩子改变起来很难,他们缺少大人的良性示范,也很难在这种差别待遇中找到改变的动力。

至于泽清,这个对家庭忠诚的孩子,在训练营苦苦坚持了很久,却看不到家庭彻底改变的希望。于是,带着自己的问题继续向《心理访谈》栏目求助。

我不知道,这个孩子走多远,才能挽救自己的家庭。或者,他像其他的两个孩子一样,不再期待父母改变。无论怎样,这都是一条艰辛的路。在这条路上,光有父母暂时的改变和表面的反思远远不够,孩子们需要感受到父母的诚意和成长,才能放下敌意,内心中成长的动力和一切关于美好的幻想才会慢慢复苏。


破碎的《镜子》,该如何修复?

纪录片《镜子》的最后,把落脚点放在“爱的认知”能力上。的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创造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

然而,当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时,却极大地压缩了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同时,也忽视了自己精神层次的成长。于是,离婚率越来越高,亲子矛盾越来越尖锐。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比起富足的物质生活,孩子们更希望父母能够多陪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了解,然后才有机会谈到理解和共情。连相处的时间都没有,何谈彼此接纳?

泽清是这样评价训练营的:“这里的物质可能比外面差一些,但精神上却比外面好很多!”由此可见,爱的匮乏,是孩子最不能忍受的缺失。可是,家长们爱孩子的能力太差了。

家长经常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你要听我的!这种爱,是一种物化的爱,几乎等同于控制。所以,质量不会太高。孩子需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被爱,而不是作为家长的某件物品被爱。

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爱孩子,就要接纳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哪怕,这些想法和我们最初对他们的人生规划是那么的不同,我们也要试着去理解,这种理解,就是家长的诚意。

爱孩子,还要保护孩子成长的动力,家长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狭隘的世界中。

这种困境最经常的表现形式就是,当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会本能地反对、从而提出一堆困难“吓”退孩子。家长害怕孩子们受挫后会一蹶不振,想让孩子避开一切风险,偏偏孩子们不怕受伤、想从失败中获取经验。

这种成长的动力,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孩子只有满足了这种需要,才能发展出更完善的自我动力,才有可能自律、自强。

所以,家长要学会分辨清楚,哪些事情是孩子真的不应该去做,哪些事情是自己出于担心、不敢让孩子去做。家长要学会克服焦虑、成全孩子。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是家长的自我成长,这有助于重拾孩子对家长的信心和希望。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自然就不存在完美的父母。作为孩子,当然不能一味地抱怨父母。除了期待父母的改变,也要把成长的动力回归到自己身上。家长和孩子,任何一方获得成长,都能将亲子关系带到一个新的境地。

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是家长和孩子因为某个矛盾苦苦纠缠、令生命停滞不前。我相信,唯有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才能将自己爱的能力释放出来。也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在压抑自己的情况下,释放出扭曲的、控制的爱。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在爱彼此的路上,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东方上海学校:官方微信(微信号:shxdf2000)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更多惊喜等着你!

相关推荐

  • 最新资讯
  • 升学资讯
  • 学前
  • 小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