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500万,在上海买房子其实还是不难的,除过核心地区入手心仪的房子还是能做到的,但是如果有了孩子,变成“学区房”,那结果就不一样了。看看上海二手学区房的房价:
坦白讲,孩子出生时,家长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他的基础教育身上花很多钱。但在上海民办小学,五年下来,花费不菲。顶级的民办学校,一年学费就差不多要20万。之后还要以每年10万+起步的学费一直供他上完高中,然后继续烧美元。
一项调查结果:
“你自己的留学经历以及对孩子的留学意愿”(824人投票)
A.自己有海外教育经历希望孩子也有 (153票,占 18.6% )
B.自己有海外教育经历无所谓孩子有没有( 27票占3% )
C.自己没有海外教育经历希望孩子有 (473票占57.4% )
D.自己没有海外教育经历无所谓孩子有没有 (171票,占21%)
家长之所以忧心,主要是教学水平不均衡引起的;谁不想自己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偏偏每个学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天地之差,而又偏偏有个划片入学,有些好的学校你不在“片”内还“不能”上,除非你有门路。如果说划片是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学上,那么划片不知道是不是确保教育能够有最大的公平?公平不是体现在进门槛这个环节上,而是体现在进了门槛以后长时间的权益的保障。
现在越来越多家长都想送孩子读民办学校,都想送孩子到国外读书。家长自己没有海外教育经历希望孩子有”的占近60%,还有近20%是“自己有海外教育经历希望孩子也有”的,占20%。
今天民办教育学费真的贵吗?
目前上海的民办教育,学费平均在每年10万元上下。看起来很高,但实际上仍然是家庭月入4、5万元的中产家庭基本能够负担的。
事实上,读公立学校的隐性消费不低,以一套500万的学区房计算,普通理财年化利率5%,全款支付的话,五年下来也有75万的沉淀成本,贷款的话,利息也不低。当然,如果五年后政策不变,你又顺利找到人接盘,说不定可以大赚一笔,这是很多家长的算盘。但这赌的是政策风险。而且需要在这五年里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使孩子参加各种培训,能够在初中上好的民办学校,在上海是这样。
我们自己经常怀念过去的小学学费低,自己的父母几乎不用怎么花钱,对今天为孩子教育“用钱铺路”感觉极其不适应,我自己也是这样。
新中产家庭的脆弱性和无法逆转的新价值观。
80后一代,可以说是新中产,但这些新中产,在实质上有点脆弱。
就像我过去五年深入研究的“中国三明治一代”一样,他们稍微错过了一个黄金时代,但又不身处于最糟的局面,夹在中间,不上不下,上有老下有小,内心价值观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国际化,但实际条件却不能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这些价值观。
80后的一代的创业者,相比70后和90后都惨。打工阶层,即使贵为金领,也将受全球经济大势影响,财务状况并不特别保险。
中产阶级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被一种“不认真、敷衍式”的价值观所俘虏,或者过于狗苟蝇营,即使名校毕业出来,也可能只满足于到五百强公司做一个小职员而已。
他们已经能够认识到,对一个孩子的培养,不是看他的学历如何,而是看他能不能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技能和趣味的人,能不能人格平衡发展。可是,当今国内的教育制度,看起来离这个方向很远。
所以,虽然国外的教育制度并不是万能,但相比之下仍然是个较优的选择。
这些新型教育观,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必须用大量的金钱为之埋单。
学费还能再贵一点儿吗?
有一些数字正在使升学形势变得严峻。
以孩子12年基础教育在民办学校花费约200万元,到美国等西方国家读本科四年花费约200万元计,在16年里,必须有400万人民币的学费储备,也就是说每个中产家庭每年必须有25万元的节余作为学费储备金。这还不包括家庭日常的旅游、购车、房贷等大宗消费。所以,家庭年收入至少要持续多年达到60-80万以上,才能勉强满足这个需求。而且,美元对人民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预计将走强,学费会变得更贵。
也就是夫妇人均月入要达到3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比例在北京、上海能有多高,我不是很清楚,感觉能有10%的家庭达到?官方统计数字估计会说只有1%,2015年统计显示,北京上海的人均月收入才在4000元左右。大家可以说说看。
可以预见,孩子的教育经费将超越房子,成为中国中产家庭最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