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上海新东方泡泡少儿>家长课堂>正文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爸爸为何经常“缺席”?

2018-01-12 15:19

来源:智见

作者:搜狐入驻作者

看点:还记得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密室一小时”吗?节目 组让五对父子分别待在一个只有沙发的小房间内,观察他们是如何 相处的。虽然这个环节的主题叫作“陪伴是最好的爱”,然而,结 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嘉宾胡军的一句话道出个中滋味:“相处这一小时我才发现,真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而现实生活中,妈妈对爸爸的抱怨也不绝于耳:“他总没时间陪孩子!”“和孩子在一块儿他就知道看手机,从来不会逗逗孩子!”“孩子和他不亲,他 真得好好反思!”难道,在家庭生活中,爸爸的“缺席”是普遍现 象?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1

让父亲的心“融化”了的,是他们的孩子

我之前曾做过一个关于“第一次看到宝宝,你的心情怎么样?”的调查。几位新手爸爸见到宝贝后的第一反应都是相当激动的……

通常情况下,新手爸爸会在“还没反应过来这是我的孩子”的情况下,便被迫进入了“奶爸”的状态。他们一下子陷入了手忙脚 乱的状态,洗奶瓶、冲奶粉、喂奶、洗尿布、抱孩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都是边学边做。创造生命便可以成为父亲,因此,新生命的诞生对于男人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婴儿降生的那一刻起,这个男人便被赋予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与使命。于是,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了“父亲”的角色。

曾经有一位初为人父的爸爸告诉我,他真正有了做爸爸的感觉,大概是在儿子 4 个多月的时候。有一次,儿子着凉,发烧超过39摄氏度,妻子外出,只有他一个人在家里照顾孩子。就在要抱起宝宝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宝宝认真地看着他,接下来竟伸出小手,在他脸上摸了一下, 仿佛在说:“爸爸,你别着急,我会好起来的。”一瞬间,一种特别柔软的感觉涌上了心头。

那一刻,父子间情感的流动深深地烙在了这位父亲的心里。其实,男人坚强的外表下,深埋着一颗柔软的心。而触动他们最柔软的部分,让他们融化了、心碎了的,通常是他们的孩子。

2

揭开父亲“缺席”的秘密

既然父亲与孩子之间不乏深刻的情感联系,为什么妈妈们还经常抱怨:“你就不能多陪陪孩子吗?”许多父亲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父亲“缺席”的原因之一:妻子太过强势

在中国家庭中,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妈妈“领导”派活儿, 让爸爸给孩子冲奶粉,同时把尿不湿拿进来,可爸爸们常常做了一件事,就忘了另外一件事,于是,就被数落了。在“领导们”看来,爸爸们在照顾孩子方面的水平实在不怎么样……一家三口在一 起,爸爸总是显得笨手笨脚,而宝宝似乎也和妈妈更黏,这让一些爸爸感觉很不舒服。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早期,女性家长处于主导地位。因为男性 有强健的身体,他们就成了较好的猎人和捍卫者。但是,他们无法 与女性内在的、属地的角色竞争。这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 由来。而男人一旦突破界限,跨入家庭领地,通常会受到来自妻子 (公开或隐蔽)的挑战。

面对妻子的数落,丈夫们特别不能理解。在很多男人看来,小孩子是有很大潜力的,大幅度地玩一玩,他会觉得更开心、更刺激,水温就算稍微热一点,也在可控范围之内,让他们自己体验, 孩子反而更皮实。相反,过度的保护并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发展。

可是,时间长了,爸爸还是抵不过妈妈的唠叨,大多数时候也就照着妈妈说的做了。

女人爱不停地唠叨,除了本身女人的天性外,还因为生活不够充实、不能换位思考。爸爸们虽然不够 细腻,但是,粗犷的玩法会让孩子更皮实,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玩的游戏通常更豪放,更有力量,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

可是,妻子的唠叨常常会摧毁丈夫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不知 不觉中,在与孩子的关系中退到了从属地位。于是,形成了越被批评,越做不好,越做不好,越不想做的恶性循环。

父亲“缺席”的原因之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造成爸爸与孩子疏离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国思想和社会文化中,“天父意象”都占据着支 配地位—男人的工作通常在外部世界。他的身份是家庭的保护者和供养者,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以外度过的—挣钱、应酬、发展孩子们将来需要的经济基础。在外部世界,他的行为突出展现了自己的生产能力、竞争性和积极进取。他崇尚数据和技术,并且凭 能力增长来衡量所取得的进步。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角色常常会落脚在家庭边缘, 而不是中心。只有当男人在外部世界获得外在的成功,他才更能够受到尊重,所以,很多男人的价值体现更多在于外在的成功。而他们也凭借外在的成功来确立自己在家庭中和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这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似乎不成问题,妻子心甘情愿地在家相夫教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人在事业上拓展了自己的领地, 甚至不亚于男人,因此,势必需要男人在家庭中付出更多,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于是,矛盾由此而生。而许多爸爸则更加疏离家庭,离孩子越来越远。

父亲“缺席”的原因之三:老公“没长大”

爸爸“缺席”的第三个原因在于,家庭关系中爱的争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妻子,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自己的老公, 而老公也习惯于依赖老婆。按说,互补的夫妻应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出生后,一切都会发生变化。

当妻子的注意力一下子投入到孩子身上时,丈夫便会觉得失去了以前的待遇,还经常被老婆指挥来指挥去,一会儿洗尿布,一会 儿拿奶瓶。内心倍感失落的丈夫甚至可能会对这突如其来的小家伙感到有点厌烦。

面对这样的家庭关系,妻子也会感到压力很大。怀孕的辛苦、 生产的艰辛,只有女人能体会。可是,孩子出生了,老公却一点儿 忙也帮不上,还总是给自己拖后腿。妻子通常会身心俱疲,夫妻感 情也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种典型的母子型的伴侣关系中,“长不大”的老公是无法承担起父亲的责任的。这样的男人通常在溺爱中成长,而他的婚姻关系无疑复制了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他只体会过接纳和索取,因此,心理的成长阶段停留在了小孩子的“自我中心”期,即便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不容易进入做父亲的角色。

3

父亲的“缺席”让孩子缺失了“完整的爱”

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父亲和母亲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外在客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常常影响着他们长大成人后的伴侣关 系、亲子关系。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过于强势而把父亲排除在外,对于男孩子来讲,他们将会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父亲的形象作为榜样,从而过分依赖母亲。

同时,这还会影响到男孩子果断、 强、勇敢等男性特质的形成。而对女孩子来讲,她们的生命中无疑 缺少了一位有力量的男性来保护自己,这样的女孩子,常常缺少安全感,长大后会在无意识中寻找一位“好父亲”,一旦遇到像父亲一样照顾自己的人,便容易被诱惑,或者通过控制的手段得到对方的爱。

除此之外,父亲与孩子的疏离,常常预示着在家庭关系中,爱的争夺暗流涌动。争宠看似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却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 “分裂感”。孩子需要的是母亲的温柔包容与父亲的规则界限,两种爱珠联璧合,对孩子来讲才是完整的爱。而父母之间的争宠,会让孩子常常处于权衡与怀疑中,权衡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爱,怀疑如果处理不当,便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爱。

4

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才能让父亲“归位”

幸福的家庭关系是这样的: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 父母前面的中间位置,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形式的关系。当母子 (女)黏得过紧,父亲“缺席”时,势必会造成孩子成长的不平衡。

因此,若要让父亲“归位”,在家庭生活中,就必须把夫妻关系放 在第一位。夫妻是彼此的最爱,孩子才能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会乐 观、互动、欣赏、爱恋。夫妻是彼此的最爱,才会基于双方的责任 更爱对方的家人。对于父亲“缺席”的家庭,我有如下建议:

给妈妈的建议

1. 学习“退居二线”。妈妈可以试着给自己“放个假”,适当把 精力从孩子身上转移开。比如,找朋友小聚,或者出去逛逛街。这 样,一方面妈妈可以从繁杂琐碎的事物中抽身,好好放松一下;另 一方面,也可以给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妈妈们要相信男人 带孩子的潜能—你在的时候,他可能笨手笨脚,你一旦离开,他 便担负起了照顾孩子的全部责任。

2. 聆听老公的心声。静下心来想一想:自从有了孩子,你们有 多久没过“二人世界”的时间了?不妨找个机会,暂时将孩子交给 奶奶爷爷或者姥姥姥爷,自己和老公找个悠闲的地方促膝长谈。你 可以和他一起回顾一下曾经美好的时光,也可以听听他的心里在想 什么,总之,要给老公和自己交流的空间。

给爸爸的建议

1. 多给妻子一些关爱。有些时候,妻子抱怨丈夫不关心孩子, 实际上是“我都这么累了,你为什么不能替我分担?”“你为什么 不心疼我?”等潜台词的变相表达。解读到妻子话中的这一层含义 后,聪明的丈夫不妨换个思路,不要在孩子身上较劲,而是多给妻 子一些赞美和鼓励,比如:“你今天真漂亮!”“哇!老婆,你太能 干了!”

2. 适当改变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好爸爸”的角色赋予男 人的价值感也越来越多,一个成功的男人,应该不仅是好员工、好 领导,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如此看来,男人是否可以分更多 一些的精力给家庭呢?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父亲不再“缺 席”的保证。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回到自己本来的位置,才能给 孩子最好的爱。


免费预约泡泡试听大礼包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学员年级 *   
所在学校 *   

新东方上海学校:官方微信(微信号:shxdf2000)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更多惊喜等着你!

相关推荐

  • 最新资讯
  • 升学资讯
  • 学前
  • 小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