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上海新东方泡泡少儿>家长课堂>正文

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 为什么面对“小孩不听话”, 妈妈要做到“干脆利落不啰嗦”?

2018-01-08 16:14

来源:《孩子:挑战》

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

什么东西能瞬间让一个平时淡定从容的人血压飙到一百八?什么东西能让你平时百般锤炼的心理建设顷刻分崩离析?如果你是一名未成年孩子的父母,答案很有可能就是两个字--孩子!

说教,无休止的说教,然后情绪崩溃,然后再反复--这恐怕是无数父母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挥之不去的惯常模式。有没有出路? 有。

鲁道夫·德雷克斯(1897-1972)Rudolf Dreikurs: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开创性的实践方法,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PET效能等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在《孩子:挑战》一书中倡导:既不建议家长纵容孩子,也不建议家长严惩孩子,家长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孩子的合作者。书中的案例、分析、应对手段,非常落地,值得每一位有爱的家长细心读一读。(张勖龑)

“我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现在你离开桌子,不洗干净手不能回来吃饭!” 椅子向后退,发出刺耳的声音,大儿子离开了餐桌。妈妈继续喂一岁的小儿子吃饭。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 ,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愤怒地说过无数遍,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就是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

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告诫”都没有达到效果。“告诫”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然而结果常常与这个“告知”相反。孩子们学得很快,他明白了,他不用照着你说的去做。

如果妈妈真的想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她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第一次孩子不洗手时,她就可以说:“如果你不洗手,就不能和我们一起吃饭。” 第二次,当孩子又不洗手时,妈妈根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 - 挪开孩子面前的盘子,直到孩子洗手回来。这事,就此了结。

妈妈从厨房窗户看八岁儿子布莱恩,正在用玩具气枪瞄准邻居的窗子。她叫道:“布莱恩,过来,我有话跟你说。”布莱恩把枪放下,慢慢走过来。妈妈把他带到工作间,让他坐在高脚椅上,自己坐在椅子上说:“亲爱的,你知道的,我们给你玩具气枪时教过你,它有危险。而且我们在地下游戏室里专门给你设了一个射击间,在那里玩没问题,不会伤到人或者打破东西。对吗?”

布莱恩睁大眼睛看着妈妈,一脸无辜,虽然他看起来对这次谈话很有兴趣,却什么也不回答。妈妈问:“你知道玩具气枪可能会打破别人家的窗户吗?” 孩子只是扬了扬眉毛。

妈妈又说:“你想想,宝贝,这些子弹出膛的时候很有力量,如果真的瞄准了,肯定会把窗户打烂。你并不想这样做,不是吗?”布莱恩垂下眼晴,依然不说话。

“总之,宝贝,你知道如果你打烂了别人家的窗户,我们就得赔人家钱。你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对吧?”布莱恩看了看妈妈,还是什么都不说。

“那你现在要不要去地下游戏室的射击间玩?我想那里肯定好玩。”布莱恩点点头,晃悠着双脚说:“我想去外面玩。”“好的,儿子,但是枪要留在屋子里,好不好?”“好吧。”布莱恩不情愿地耸了耸肩。

几天后,妈妈又发现布莱恩在很近的距离射击瓶子和铁罐。

她又把他叫进屋,讲了一通道理。妈妈重复了一遍怎样小心用玩具枪、射击的危险等。布莱恩又一次做出认真听的样子。妈妈又一次让他把枪留在屋子里,然后去外面玩。

妈妈本着“和孩子讲道理”的理念,觉得自己不应该惩罚或“镇压”布莱恩,所以她一再地说,而没有付诸任何行动。

很多父母都会无休止地说教。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目的,在这个例子里,布莱恩没有改变的意愿,他觉得这些交谈很无聊,并且很快对妈妈的说教产生了免疫,成了一个“妈妈的聋子”(mother-deaf)。而这样的“耳聋现象”,最后会针对所有对他讲道理的人。很多父母和老师都说过孩子“不听我的话”,而他们却继续采用这个方式,其实都是在白费力气。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不愿意倾听,这时候的语言很有可能变成武器。冲突中几乎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因为这时候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论说什么都容易变成语言弹药,口舌之争由此开始。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并通过他的行为表现出来。直接对抗和恶作剧是孩子最常用的方法。

布莱恩表现出听的样子,因为这样可以达到他的目的。实际上他什么也没有听进去,他没有打算按照妈妈说的做。他表现出听话,最后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这样做很值得啊。如果妈妈能够真正观察和理解布莱恩的表情,就会明白布莱恩其实根本没把妈妈的话往心里去。

讲道理没用,妈妈也不赞同惩罚,那她能做什么呢?妈妈可以行动——她可以把玩具气枪拿走。“我很遗憾你不愿服从规则,等你服从时就可以把枪拿回去。”这样做一两次之后,如果布莱恩仍然阳奉阴违,玩具气枪就应该被收起来,不用多说话。

布莱恩故事的结局很让人难过。他继续随心所欲地使用玩具气枪。有一天,他瞄准一个近距离的瓶子射击,结果子弹反弹回来,打进了他的眼睛,把眼睛严重打伤了。

晚宴后,妈妈让珍妮特回房间睡觉。

“珍妮特,把睡衣提起来,这样子踩着裤脚,你会摔倒的。该上楼睡觉了。”妈妈接着转身对客人解释,“这件睡衣对她来说长了点,我本来打算明年再给她穿,但你们知道收小孩子就是喜欢新东西,她非穿不可。”

大家看着仍然站在楼梯上的小姑娘,她开心地向每个人微笑。她向下瞟了一眼自己被睡衣盖隹的双脚,把脚抬起来绕圈,看着睡衣裤脚垂下来跟着绕回,非常好玩。她脸上带着恶作剧般的笑容,再抬起眼睛看看大家。

妈妈再一次命令她:“珍妮特,请你把睡衣裤脚提高点,不然你会被绊倒的。快点到楼上去!”小姑娘慢慢转过身,慢慢地走上一级楼梯,又转身,朝着大家看。

妈妈这时背对着她,她听了一会儿大人说话,然后坐在楼梯上,伸长两条腿,让睡衣裤脚来回摆动。妈妈看到客人在笑,转过身来:“珍妮特!你想摔下来是不是?现在马上提起来,上楼去。卡尔(孩子爸爸),你来把珍妮特带上楼。”

珍妮特一听,立刻转身迅速爬上楼梯,毫不在乎长长的裤脚,在爸爸出现以前进了卧室。

这里,妈妈说的太多了,而她所做的始终是用语言和危险恐吓孩子。

珍妮特其实知道应该把睡衣怎么办,她故意表现出她不知道危险的存在。睡衣和妈妈都在她的控制之下。她发现了一个让妈妈表现对自己关心的好办法。她知道该上床睡觉了,但她利用这个机会把妈妈的关注从朋友那里拉到了自己身上。对珍妮特而言,这样可以让妈妈不断关注自己。挑战越多,她的胜利也越多。另外,妈妈的反应也都在珍妮特的预料之中。

很多情况下,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沉默。通常,当父母第一次尝试用沉默的方式,会觉得很困难,他们觉得,面临这样的挑战,必须说点什么!其实很快父母就会发现,沉默不但可以减轻当时情形的紧张和压力,还能重新让家庭气氛恢复和谐。

妈妈可以对珍妮特的睡衣只字不提。她要做的是果断采取行动,让孩子选择自己去睡觉,或者让爸爸或妈妈送她去睡觉。

在学校门口,五岁的特里站在角落里大哭。妈妈又哄又劝又威胁:“别哭了,宝贝······如果你再哭,我就走了,你一个人在这儿哭吧。”可是孩子哭得声音更大了。

“现在我真的走了。” 妈妈说。特里听到,尖叫着跑到门口去追妈妈。妈妈已经走到大门口,但听到特里尖利的哭声,又折返回来。

“嘿,特里,你需要留在教室里,别哭了。”老师这时介入了:“特里妈妈,你尽快离开就好了,特里会没事的。”“我怕他离开教堂。我们从家来这里的时候,他就挺麻烦的。”“我相信,特里准备好了就会加入我们的。特里,我很乐意看到你和我们一起玩,记得吗?我们是朋友哦。”

妈妈离开了,特里很快就不哭了。在角落里待了一会儿后,就决定加入大家。

面对一个尖叫、失控的孩子,妈妈感到非常无助,试图用语言威胁给孩子施压,让孩子听话,而她的行为却与她的语言相反。她想让孩子停止大哭,却不明白自己应该采取行动,离开这个环境。孩子这时的哭只是“泪水压力”而已,不用太过在意。

五岁的乔治爬过超市里的购物车,从栏杆上滑下来,坐在旋转栏杆门上。“乔治,赶快下来!你会受伤的。”乔治不理会妈妈,弯着膝盖,倒挂在栏杆上面。“乔治,下来,你会受伤的!”妈妈拉出一辆推车。小男孩直起身坐在栏杆上,爬下来,又爬上推车。“乔治,走啦!”妈妈说完就去购物了。乔治在栏杆、旋转栅栏门上一直玩到妈妈买完东西准备离开。

家长经常认为,语言本身能够惩罚孩子。而当孩子对家长的话充耳不闻时,家长就此放弃,行为不端、得意扬扬的孩子取得了胜利。这样对训练孩子合作没有什么用处。有些家长虽然对此有些隐约的察觉,但是再发生类似情况时,又会继续讲道理,更加努力地去教孩子,效果仍然一样,周而复始。

要想从这样的困境中走出来,我们必须学会用行动代替语言。我们需要记住一个座右铭:发生冲突时,不用语言,用行动。

乔治在做“妈妈的聋子”,妈妈应该什么都不用说,而用行动证明。事实上,她用可能的危险来恐吓乔治,希望他合作。而乔治觉得这样玩根本没有什么危险。

当妈妈看到她的话不起作用,就对乔治不理不睬了,把胜利留给了得寸进尺的乔治。只是到最后真的要走的时候,她的话才起了作用。很显然,乔治已经把妈妈训练成功,他的话和行为才算数,而不是妈妈训练他。在超市里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司空见惯,几乎成了正常现象。而事实上,超市不是游乐场,妈妈应该让孩子明白这一点,表现出恰当的行为。

在他们去超市之前,妈妈可以说:“乔治,超市不是游乐场。”当乔治胡闹时,妈妈可以温柔而坚定地牵起他的手,一起回到自己的车里:“对不起,今天我们回家,不买东西了。”

用这样坚定的行为,妈妈可以向乔治表达她的认真态度。下次去超市,如果乔治愿意遵守规则,妈妈可以继续带他去超市,但没有必要说那些恐吓的话,例如:“如果表现不好,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车里。你不想这样,对吧?所以你要乖,记住了啊?” 不要说这样的话,因为说了也没用。

妈妈刚在花园里种了花,四岁的约翰在里面跑来跑去。“约翰尼,不要乱踩我的花圃!”小男孩根本不听,继续来回跑。“约翰!不要踩我的花圃,你把我刚种的东西都踩坏了!”孩子还是继续跑。妈妈又对他喊了四遍。最后他跑累了才停下来,大笑着跑进树丛里,在荫凉地休息。妈妈看了约翰一眼,继续干活。

几天后,约翰跑到了邻居家的花圃里,故意在刚种了花种的地方使劲踩。邻居生气地拉起他的手,把他带到院子篱笆门口:“请你离开!”

邻居抬头看到约翰妈妈正朝这边走过来,知道她也听到了刚才的话。约翰妈妈问:“他踩坏什么东西了吗?”邻居生气地说:“是的,他太小,而且不听话,从现在起,他不要再到我家院子来了。”妈妈也不高兴地回答:“哦,真对不起。”

邻居继续说:“他根本不听我的,就像他也根本不听你的话一样。所以他最好不要出现在我家院子里。” 约翰哭了起来。妈妈安慰他说:“我可怜的宝贝!”把他抱起来,抱着趴在肩膀上哭泣的约翰边走回自己家院子,一边骂邻居是个“小气的老女人”。

约翰尼是个被误导的孩子,他觉得只有当自己为所欲为的时候,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价值感。他是个“小霸王”,他想做的事,什么人都不能阻止,至少语言阻止不了他。只有当他激怒并击败妈妈的心理被满足后,他才不再踩妈妈的花圃。妈妈说了那么多,都进了聋子的耳朵。妈妈就是不停地唠叨,但什么行动也没有采取。约翰尼依然为所欲为。

相反,邻居有行动,她把约翰尼带出了院子。当然,她表达怒气的方式是指责约翰尼太小和不听话,这让约翰妈妈觉得孩子受到了攻击,所以立即对他表示同情。

邻居和妈妈的做法都是不应该的。如果约翰做出诸如此类让人生气的不友好行为,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经历被拒绝,而不是用不恰当的同情对他过分保护。妈妈可怜他的举动,更加强化了他要扮演“小霸王”的角色。现在他知道,不但能在家里为所欲为,在外面不论他做什么,妈妈都会保护他,不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小霸王”无法在社会中生存。而事实上,约翰希望有归属感,他在成人的世界里感到孤独。这个小生命一直是个受宠的孩子,他的父母像仆人样不断满足他的需求。结果,他们扼杀了他正面积极努力地寻求归属感的天性,误导和鼓励了他的错误目的,让他觉得自己只有在挫败成人时才有归属感。为了帮助约翰弃这个偏颇的自我认知,他的父母需要先了解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发生了偏差,需要纠正。然后用行动来表达,而不是说说了事。

当约翰乱踩妈妈的花圃时,妈妈可以拉着他的手走进屋:“对不起,你不遵守约定,那么等你愿意的时候,才可以去外面玩。”约翰将会对妈妈的这个行为印象非常深刻,妈妈也不用多做解释。约翰其实知道不应该在刚播种的花圃上乱踩。

然而因为约翰已经习惯了“小霸王”行为,妈妈这样的新行为可能会招致他激烈的反抗。当他再次乱踩花圃时,妈妈可以重复刚才的行为,再说一次“等你愿意遵守规定时,才可以到外面玩。”要再给约翰尼一次机会。而当他又胡闹时,就再带回屋子里。

这个过程中,只要妈妈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要维持约定的权力,就不会和孩子发生权力之争。

她的态度孩子能够感受到,并且,妈妈的新行为能够言传身教地让约翰学会尊重。这是约翰非常需要的,这样的教导结果需要通过行动来实现,而不是语言。

来看看一些妈妈和孩子之间可以“用行动,而不是语言”解决问题的的常见情形……

案例一

妈妈的埋怨型唠叨

“为什么你总是这样,手老是脏兮兮的,头发也乱乱的,你到底梳不梳头发?再看看你的衬衣,脏得像抹布一样!” 斯坦眼睛里充满了泪水:“还有其他不好的地方吗?”

评语

妈妈提出了一大堆指责和批评,让斯坦很气馁,感觉妈妈不光啰嗦,而且非常情绪化,因此觉得自己倒是很委屈。当斯坦没洗手就过来时,妈妈可以简单地说:“这样不行,手脏不可以上饭桌。” 然后不再说话。当斯坦洗干净手,妈妈可以说:“我看到了你学会了怎么照顾自己。”或者“今晚你愿意保持整洁,真好!”

案例二

妈妈的吓唬型唠叨

“玛丽,站在我旁边。”妈妈在银行柜台一边填写单据,一边对两岁半的女儿说。但玛丽反而走开了几步。妈妈叫道:“玛丽,回来!”玛丽站住了,妈妈继续填单据。玛丽朝着大门跑去。“你去吧,你会被汽车撞到的!”妈妈吓唬她,自己去了银行窗口。玛丽一个人站在了门口。

评语

玛丽在和妈妈玩游戏,她让妈妈一直操心,让妈妈忙个不停。而妈妈说的太多,最后只有用一个她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事情吓唬孩子。妈妈可以平静地牵着玛丽的手,要求她站在自己身边。

案例三

妈妈只唠叨,不关注

妈妈在游乐场和一位带着婴儿的妈妈聊天。2岁的儿子迈克走出自己的婴儿车,走到另一辆婴儿车旁边,摇晃婴儿车,差点把人家的婴儿车拉倒。他每次这样做的时候,妈妈就大喊:“迈克,不可以这样。”然后继续聊天。迈克还继续摇晃婴儿车。最后,对方妈妈站起来,把自己的婴儿车拉到身边,不再放手。迈克的妈妈终于站起来,把迈克拉过来打了一下屁股:“我说了,不可以这样!”迈克没有反应,跑到沙堆里开始玩沙子。

评语

迈克让妈妈无法和别人好好说话,不时地停下来关注自己,他让妈妈忙个不停。妈妈应该避免给予迈克过分关注,也不用对他的行为像“赶苍蝇“一样。她可以一句话都不说,只要做就好了。只要迈克又摇晃婴儿车,妈妈就把他放回自己的婴儿车。如果迈克大叫,妈妈静静地不理会他。当他安静下来,就让他从婴儿车里出来,并对他给予鼓励。

案例四

妈妈唠叨,但没啥后果

六岁的汤尼、四岁的帕蒂带着狗从外面跑进厨房,两个孩子满鞋都是泥。妈妈大声说:“嘿!你们这些熊孩子!我刚把地板擦干净。你们把我当什么了?看你们俩干的好事!我说过多少次了,把鞋擦干净才能进屋,坐到这儿来把鞋脱掉!”

妈妈把孩子们脱下来的鞋扔到屋子外面,打算再擦一次地板,然后再去洗孩子的鞋。俩孩子穿着袜子,在屋子里跑来跑去。

评语

孩子们随心所欲,妈妈承担孩子行为的后果,给孩子责备以作惩罚,妈妈可以不再用语言做武器,而是把拖把拿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打扫干净。

案例五

妈妈唠叨,且过分保护

一岁半的露西发现了刚堆好的砌炉子用的炉石。她不停地爬上去,每次爬上去,妈妈就把她抱下来:“不可以哦,不可以哦。”可是妈妈一松手,露西又摇摇晃晃地朝着炉石走过去往上爬。妈妈再次把她抱下来:“不可以哦,你会受伤的。”这样反复了五次,妈妈打了露西的屁股,强行让她离开了房间。

评语

露西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可惜她被妈妈过度保护,一次次感到气馁。妈妈先是不停地说:“不可以哦”,就像“赶苍蝇”,无济于事,然后她又用打屁股惩罚孩子。

妈妈可以放心地让露西去探索自己身体的能力和技巧,不用大惊小怪。当露西探索了自己的能力后,她很快就会对那堆炉石失去兴趣。或者,如果妈妈实在不能接受露西爬炉石,那么当露西爬上去后,妈妈可以静静地把露西抱离这个房间,并给她其它可以探索身体能力的机会。

案例六

妈妈唠叨半天又让了步

五岁的琼是独生女,也是大家庭中唯一的孙女和侄女。她和妈妈一起去隔壁邻居家参加户外晚餐。邻居看到琼和另外两个孩子,露西和玛丽在一起玩,就专门给三个孩子摆了一张小桌子,让她们吃东西。可是琼开始哭了起来。“我要坐在妈妈旁边!”妈妈说:“宝贝,你看,你能和露西、玛丽一起吃东西,多好啊。乖乖收吃你的晚饭哦。你看,每样食物都很好吃哦。”可是琼哭个不停,不断重复:“我要坐在妈妈旁边。”妈妈最后发火了:“如果你再这样,我就带你回家!”然而琼还是继续哭。最后妈妈让步了,把琼从孩子那一桌挪过来,和她坐在一起。

评语

琼被宠坏了,她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妈妈对琼说教哄劝,可是没有效果,然后妈妈又威胁恐吓她,但琼知道妈妈只是言语吓唬她而已。最后妈妈果然被“泪水的力量”击败了。妈妈可以这样说,以表达对情况的尊重:“小孩子们都是坐在这张桌子旁。”如果琼继续哭,妈妈可以问孩子:“你是想跟露西和玛丽一起吃东西,还是我们一起回家?”然后,妈妈按照孩子的选择执行。

案例七

妈妈唠叨无效,只能诉诸惩罚

三岁的露易丝走向餐桌,心情很糟。她是四个孩子里的老小,要什么有什么。妈妈把食物盛在她的盘子里,可是她拿起盘子,扔在地上,然后又哭又闹。妈妈把她带出去,坐下来问道:“露易丝,你怎么了?”露易丝不说话。“你怎么能那样子,丢不丢人?”露易丝还是不说话。妈妈站起身说:“好吧,那你坐在这儿吧!”露易丝这时说:“妈妈,对不起,我不会再这样做了。”“好吧,那你现在去吃饭吧。”露易丝在饭桌上对食物挑挑拣拣。甜点上来时,她不喜欢,又把甜点扔在地上。妈妈大喊:“露易丝,你说了要守规矩的!看你干的好事,你要被打屁股了!”

评语

“小公主”再次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开始时,妈妈把露易丝带离饭桌是对的。但是她仅仅是和女儿说了说,而“小公主”完全无视妈妈的态度。妈妈接受了露易丝的承诺。事情发展到最后,妈妈无计可施,只好惩罚。

妈妈可以用最少的语言,让露易丝离开饭桌。至于露易丝的承诺,她实际只是用这样的承诺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道,妈妈对此可以忽略。如果妈妈有足够的勇气,她也可以尝试将露易丝和其他孩子“放在同条船上”:“因为有人不遵守餐桌规矩,所以请你们都离开。”然后不用再多说什么。


免费预约泡泡试听大礼包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学员年级 *   
所在学校 *   

新东方上海学校:官方微信(微信号:shxdf2000)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更多惊喜等着你!

相关推荐

  • 最新资讯
  • 升学资讯
  • 学前
  • 小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