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受邀去家附近的跆拳道馆观看学员们的汇报表演。
在节目的间隔时间,主办方安排了他们机构年龄最小的小男孩上台独唱,给大家助兴。
小小的人儿,唱着一首大气豪放的《家在东北》,可爱的反差萌,把全场都逗乐了。
可是场外,有一个人,却特别的扎眼,那是男孩的妈妈。她一边用双手比划,一边用语言不停地发号施令,“声音大点!再大点!大声!”
男孩在台上,一边胆怯地完成着演唱,一边委屈地看向妈妈,兼顾她的指手画脚。虽然妈妈一直在发出指令,但他的表演状态,显然并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
完成表演之后,在大家的掌声中,他走回妈妈身边。妈妈没给他任何鼓励,而是迫不及待地告诉他,“这次的声音太小了,下次一定要大声一点。”
小男孩轻轻地点了点头,满脸的落寞和委屈。之后的时间里,他一直心不在焉。
他拆开老师送的礼物,把垃圾扔到地上,妈妈指着地上的垃圾说,“那像什么样子?捡起来!”男孩看了妈妈一眼,不情愿地把垃圾捡起来,送进了垃圾桶。
汇演结束,离开时,妈妈又命令他和老师说再见,他小声说“拜拜”,可老师在和别人聊天,没听到。妈妈推了他一把,让他走过去说。男孩走过去再说一遍,老师还是没有听到。
孩子接连跟老师说了三次“拜拜”,老师都没有听见,他的妈妈只好黑着脸把他牵走了。
在这位妈妈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中,几乎感觉不到亲子关系中爱的流动,相反,很像老师和学生、教官和新兵之间命令和服从的互动。
大概是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过迫切了吧,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是个妈妈。一个原本应该给孩子爱、亲密,和自由的妈妈。
命令式育儿的环境中,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汇演结束后,和我同去的妈妈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她说,看到那个男孩,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她就是一直被父母命令着、催逼着长大的。
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不仅要做,还要达到父母的要求。否则,等着她的,不是语重心长的说教,就是劈头盖脸的指责。
在很长的时间里,她的内心明明充满反叛的欲望,行动上却又不得不服从,渐渐活成了一个特别别扭的人。
参加工作之后,她发现自己和别人沟通总是充满障碍。因为,她总是下意识地把别人的请求甚至求助,都曲解成命令,进而生出抗拒之意。
当上司指示她做某项工作时,她总是会瞬间生出怨气。有时同事请她帮忙带个盒饭,她都会觉得那是命令,然后说话、做事都变得别别扭扭。因此,她的职业生涯推进得十分困难。
我的一个同事,他的父母都是军人,他也是在命令式育儿的环境下长大的。成人之后,他表现出来的是依赖,总希望事事都有人给他发出明确的指示。
工作上,他总是希望上司把工作安排得满满的。每次把手上的活干完,就跑去问上司,接下来要做什么。如果上司出差几天,他干完手上的活就会整天坐立难安,不知所措。
我的父母,也很喜欢用命令来教养子女,读大学之前,我从没为自己的生活做过主。我所表现出来的弱势,就是无法自律。过去事事有人安排有人监督,读大学之后,所有安排和监督瞬间消失,人就变得特别迷茫。
虽然读了许多书,也在刻意地训练自己的自律能力。但是,还是会经常恍神,陷入空茫。我知道,在我的潜意识中,也还是任何时候,都在等待着来自父母的命令。
幼年时,父母对我们来说就是整个世界。而心理学上认为,人终其一生,都在重复幼年时的生活模式,没有人能彻底摆脱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
而命令式的育儿方式,就是在告诉孩子:你是属于我的,你的一切,都该遵从我的安排。这是在剥夺孩子心智成长的机会,也在给孩子之后的人生设置障碍。
命令式育儿的环境中,养出来的孩子大多有这样的毛病:没有安全感、依赖、不善沟通、无法自律。
这并不是在指责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深知,他们那个时代,环境恶劣,比起我们现在,他们有更大的认知局限。
只是,当我们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就应该尽量去避免它。
一次,有个同学在朋友圈发了和女儿斗智斗勇的搞笑段子,我看完,却只感觉到对她的佩服。
事情是这样的:
她和五岁的女儿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红薯,一转头才发现,女儿很随意地把红薯皮扔了一地。本来她伸出食指指着地上准备发飙了,可转念一想,冲动是魔鬼啊,忍了!接着,她把自己的红薯皮也扔了一地。
等看完电视,她指着地上的红薯皮问女儿,“地上怎么这么脏?你说妈妈这样做对吗?”
女儿看看地上,又看看妈妈,笑着摇头。
“那你说,错在哪里啊?”
女儿说,“垃圾不能随便乱扔,应该扔到垃圾桶里。”
她又问:“那现在该怎么办啊?”
女儿说,“你打扫掉吧。”
“可这不是我一个人扔的啊,我看到你也扔了,我们一起打扫好吗?”她装出为难的样子问女儿。
女儿赖在沙发上不肯下来,她便一直温柔地强调,“又不是我一个人扔的,干嘛让我一个人打扫啊?”
接着,他们两个一个拿笤帚,一个拿簸箕,合作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作。
在文末,她调侃女儿,“小样,我还治不了你了!”
也许在看来这只是一件和孩子斗智斗勇的趣事,可我却看到了对自己的克制、对孩子的尊重。
如果她因为女儿乱扔垃圾斥责她,并且命令她马上去扫掉,女儿多半也是会照做的。可是她用了一点智慧,最后和女儿协商一致,一起收拾了这个残局。
达到的结果是一样的,可心情却大不相同。大人不必动用情绪,孩子可以在合作中意识到自己的坏毛病,还能感觉到来自妈妈的爱和尊重。
孩子很小,也做了错事,可不能因此就否定她的独立人格。而每一个独立的人格,都值得,也应该被尊重。
命令式的育儿,毁掉了孩子的独立性;而学会和孩子协商,就是在尊重,并且强调孩子的独立性。
教育和受教育,都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
有一种家长,他说什么孩子都会听,然后去执行。因为孩子明白,自己并没有不听的余地,服从是唯一的选择。
还有一种家长,他说什么孩子也会听。因为孩子明白,父母所说的话,是一个方向,自己还需要鉴别,询问自己的内心,然后决定是否遵从。
家,应该是个充满爱的地方;而育儿,应当以丰盈而流动的爱、尊重和自由为基础。家庭中只有命令和服从,孩子的心便会无处安放。
糟糕的是,许多家长自己拥有很高的学历、很棒的学识,却因为望子成龙心切,抱着“我为你选的路一定比你自己选的好”的心态,用命令式育儿的方式,渐渐毁掉孩子的自主性。
这样养出来的孩子,有的是家长的简单复制品,父母,是他们永远都突破不了的上限。有的,成人后变成了无根的浮萍,总是在等待水波的推动。
聪明的家长,永远都懂得,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才是育儿的根本。
他们态度温和,但是立场坚定。帮孩子把住了大方向,然后给孩子留下协商和自己选择的余地,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自我发展的空间。
对孩子,他们从来都确认这一点:
你的选择也许是错误的,但是我永远捍卫你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