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搬家的路上,遇到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小姑娘。她抱着一瓶果汁,小心翼翼地把嘴凑到瓶口,可能是瓶子比较重的缘故,孩子喝的时候没有拿好,将果汁弄得满身都是,还洒了一地。此时,一旁的孩子妈妈见了,立刻杏眼圆睁,柳眉倒竖,当众大声呵斥道:“你怎么这么笨,让你小心些,你还是洒了,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会做什么?”妈妈粗暴地夺过瓶子,而小姑娘只是默默地听着妈妈的训斥。
这一幕,想必很多人并不陌生,可能你也曾在路上遇见过,可能是你小时候也曾经历过,可能现在你也这样对待自家孩子。
喝水打翻杯子、吃饭不小心撒在桌子上、弄花了家里的墙壁……孩子犯的这些琐细小事,时常让家长无名火起,抓来孩子就是一顿“爱的教育”。美名其曰这是在进行家庭教育,是为了孩子好。
可事实却是,不允许孩子犯错,才是家庭教育犯的最大错误。
犯错是孩子
成长必经的过程
曾经有一份研究调查发现,那些小错误不犯的孩子经常会犯大错,归根究底,就是孩子有没有犯错经验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力,因为这是成长必经的一个过程体验。孩子只有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改正才会学会成长。
小姑娘妈妈的做法却是有些偏激。虽然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但大庭广众斥责孩子,却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怯弱,不敢尝试独立做事,因为孩子会担心一不小心犯错了,又将会得到妈妈的责骂。
那不妨巧妙转化错误中的消极因素,效果反而会更好哦~
将错误中的消极因素
转化成积极因素
孩子犯错是难免的,身为父母的我们,并非就得要大声呵斥去阻止孩子犯错,而是可以多考虑,如何将孩子在犯错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成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这反而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1.沉默10秒钟
对于脾气急躁的家长来说,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选择先沉默10秒钟,这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沉默的意义是给孩子和家长都留出共同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反应一下,刚才发生了什么,应该如何处理?家长再稍加引导,这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孩子学会承担错误。
2.采用肯定式的纠正
先肯定孩子做的事情,不对结果进行评价。比如说你制造了多棒的垃圾,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滩的果汁,但不管怎样,你把地板弄得一团糟,你得负责收拾。在给予孩子一定肯定后,提出下一步要求,孩子自然就会照办了。这样肯定式的纠正,既能保护孩子的某些正当想法,又能接纳我们的教诲。
3.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错误的地方,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监控与反思,这样孩子才会在不断地自我修正中得以成长。
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可又没有不出问题就能够顺利长大的孩子。台阶虽然容易让人摔倒,但却可以让人有痛的记忆,只有经历过犯错,才能教会孩子成长。当然也不是说要鼓励孩子犯错,只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些体验和感知,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才能够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