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出生在农村,但我们家和别人家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有书架,有书,包括我爸买给自己的很多育儿书籍。
我现在还念念不忘的一本育儿书,很厚,里面的内容按年龄分单元,每个单元有儿歌,有故事,有手工,有数字连线……那样一本书,放在如今也不会让人觉得过时,可惜,没有封面(被撕烂了),不知道名字,但是扉页上有一句话,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看从小,马看蹄爪。”
“民族的较量是母亲的较量。”
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谚语和名言,让我很早就知道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我自己也是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即使我们有兄妹四人,即使当年我的舅妈看我妈辛苦,提出可以帮忙带我,我妈也没把我“给”她。
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才发现,一个妈妈亲自带大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什么理所当然的必然,是选择的结果。一个两难的抉择摆在我眼前:放到农村老家给老人带,还是我做全职妈妈自己带?任何抉择都是利弊取舍的结果,哪有什么万全之策!我选择了做全职妈妈。
时至今日,因为这个决定,我收获了许多,也看到了冷暖,尝过了苦果,已经不需要任何人再向我科普做全职妈妈的害处。我的判断和决定始终依赖的是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感——我爱我的孩子,我想和他在一起。
至于痛苦,所有全职妈妈的痛苦可能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疲累,不被认可,没有自我。
比起身体上的疲惫,更累的是心。我当初可没有如今的坚定。
“你好歹是大学毕业,就待在家里看孩子吗?”——一句质疑可以让我郁闷很多天。这种质疑背后有一个观点,照看孩子不如上班重要,照看孩子是保姆或者老人的活儿,新时代独立自强的女性都去上班了。
“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家庭妇女”,每次看见类似这样的标题,心里就会忍不住“轰”的一下:是吧?看吧?连孩子都嫌弃了……
颤颤巍巍点开内容看了看,心里慢慢舒口气,安慰自己:还好还好,我没有沉迷于打麻将,我也没有家务不做,孩子不管。
安慰完自己,还是忍不住心酸,看吧,因为你弱势,连媒体舆论都忍不住欺负你,用这种话题做噱头博人眼球。它明明可以说,成为母亲不是女人的原罪,放弃自我才是。可它偏偏说“我的妈妈是个没用的家庭妇女”,舆论压力下,女人们,无论已婚还是未婚,有娃还是没娃,人人自危。
一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是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害怕被指指点点。
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一个陪得了孩子没事业,一个有事业却陪不了孩子,经常会互相羡慕,也出现过互相鄙视的情况,都不过是因为,这个社会对女性要求太高了,大家都怕自己达不到标准,开启了“攻击别人就是保护自己”的模式而已。
然而,养娃这种事,你出不出去工作,都会被人质疑成果。
人们普遍认为养孩子这种事,是个女人都会做。人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评价别人的孩子,他们可以根据一件小事来推定一个孩子的成长失败,或者一个母亲的失职。这件小事可能是没跟别人打招呼,也可能是五岁了还不会用筷子。
面对这种事,妈妈们都得想开了。不做妈妈就不会被质疑了吗?太天真!职场上也有“就那点活儿,怎么就一天了还做不完?”的轻蔑,也有“你一天天也没做什么呀,凭什么坐这个位置?”的耻笑。有的人,他想质疑你,仅仅是因为他可以质疑你。
我来打个比方,一个树根,烧火都会被嫌弃,还得斧子劈半天,哪有树枝方便!你如果说它美啊,珍稀啊……别人看你的眼神多半是“这怕不是个傻子吧!”
如果一个根雕艺术家,他高价买了一个树根,却很少有人贸然说他是傻子,因为他是艺术家。等艺术家把根雕作品完成,它就是一件艺术品,极少有普通人去指指点点,人们默认只有搞艺术的人才有资格评价它。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喋喋不休的诉说我们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也不是孜孜不倦的证明我们的孩子到底有多优秀。我们需要的是自我的强大和内心的淡然。
我一直神烦那种“那就证明给别人看”的论调。你谁呀?那么大脸,我要证明给你看?
一般情况下,有仇我当场就报了,我可没那么大精力,花费N年去变成你想要的样子,然后再去找你去盖个“质检合格”戳儿。
我想要变成的样子,就是我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有时间陪我的孩子,因为我在,他的笑容灿烂,眼睛里闪着光。我们一起玩,他不会觉得厌倦,我也不会。我们一起探索他的好奇,他很满足,我也很自豪。
我观察得到他成长中的每一个变化,我能体会到他的每一个情绪上的起伏,我知道怎样才能让他变得更好。
我教会他如何去爱,我教会他判断是非曲直,我为他示范什么是积极乐观。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我的时候,我在。
这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我为什么在没有经济来源,没有技术职称,没有粉丝后援团的情况下,竟然不羞愧,不自卑,不恐慌?不,我羞愧过,自卑过,也恐慌到夜不能寐,日日思量,如今终于坦然,因为,我知道,我在陪他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在成长。
我知道会有人说“经济独立”之类,谢谢你们的关心,过去几年积攒的能力,已经有一部分开始变现,以后会更多,别担心。
我是不出去上班的妈妈,但我没有放弃自我成长,所以,不必担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