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豆瓣上有一个贴子很火,是一个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还有一个经常听到的故事,说一个中国孩子到美国去留学,父母托朋友找到了一户美国家庭让他寄宿。一年后,美国家庭的主人给中国家长打电话,说:“我为你的孩子做了很多,可是孩子却从来不说谢谢。在文明古国长大的孩子,怎么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在家有祖辈的溺爱,保姆的呵护,父母无私的照顾,独生子女以自己为中心,惯出了小毛病,请你原谅。”孩子搬出了美国家庭,到公寓去住。又过了一年,孩子自己要求回国,父母没办法就把他接了回来,学业也中断了。
有人说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不出一个懂得“受之有愧”的孩子。
孩子不懂感恩,对父母各种嫌弃,受伤害的是父母;孩子不懂感恩,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别人只会说“你爸妈是怎么教你的”。
的确如此,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和义务。
然而这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问题吗?上面第二个故事里美国人讲的那句话,令人颇觉不是滋味:“在文明古国长大的孩子,怎么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
其实,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传唱的价值理念,因而,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样的词语才会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不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古人教育孩子,都希望他们懂得感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都是关乎孔子的弟子的。
宰予,能言善辩,是孔子学生中“言语”方面的高材生。一次,宰我和孔夫子辩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了。使一个人守在父母的坟上孤哀哭泣,和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三年之久,简直是没有道理的。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宰予,而是反问他:“父母去世了,没有满三年的守孝期限,就吃新粮食,穿好衣裳,你安心吗?”宰予回答说:“安心。”孔子很不高兴:“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呗。君子守孝期间,吃饭没味道,听音乐不感到快乐,起卧不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如今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好了。”等到宰予起身走出去后,孔子痛心地摇摇头叹口气说:“宰予这个人啊,真没有仁爱之心呀。儿女出生后,需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亲的怀抱。父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是天下所有人都应该遵行的规则,宰予就难道没有得到过父母亲三年的护爱么?”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孝”与“感恩”是深深扎根于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孔子并不是强调“三年守丧”这个规矩,而是在告诉我们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我们要予以回报,这样才算是一个仁义有良知的人。而第二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孩子是懂得感恩的。
中国古代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学习古人,追随经典,讲求教子之道。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颜氏家训》,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说。
国学院网特邀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许刚讲《经典家训》,其中第十三节《<颜氏家训>谈恩威并重》就讲到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做到这两句话: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育而有爱。
“宽严结合,恩威并用。”这是许刚老师提炼出来的《颜氏家训》中讲到父母的角色定位时的关键,这值得我们现代父母予以借鉴。
许刚老师总结道:
“子女如何对父母尽孝,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儿女身上,但是子女对你有没有孝心,对你亲不亲爱,恐怕跟从小到大我们父母如何对待子女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