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上海新东方泡泡少儿>家长课堂>正文

如何避免“父母皆祸害”?

2017-08-21 16:32

来源:

作者:

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小美”樊胜美的父母重男轻女、压榨女儿的收入、对女儿的个人生活充满控制与压迫,而这一切,都打着爱与亲情的名义进行。这些行为,让他们成为很多观众心目中典型的“父母皆祸害”的代表。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最亲近也最复杂的关系。近些年,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原生家庭与性格养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视,使得亲子教育的话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古训也自然是在理的。天下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成长环境。在爱与控制的张力之间,如何把握好恰当的界限?子女有子女的功课,父母,自然也有父母的功课。

最近,不少心理学家都推出了亲子教育相关的新作。比如心理学家伍罡的《其乐无穷的战斗》、王浩威的《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等,都是探讨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值得一读的书籍。前几天,借着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伍罡新书《其乐无穷的战斗》出版发布的契机,王浩威、曾奇峰、刘丹等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在深圳举办了一场围绕亲子教育与家庭陪伴为主题的论坛。

今天我们的推送,也借此跟大家谈谈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的那些学问。对谈内容主要来自曾奇峰(知名心理学家、武汉中德医院首任院长)、王浩威(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著名心理治疗师)以及刘丹(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已为人父母的,可以看看如何避免“皆祸害”;为人子女的,也可以看看前辈们的前车之鉴。关于原生家庭、亲子教育有关的一切,也欢迎你留言跟书评君分享你的看法。

整理撰文 | 新京报记者 张婷

父母的人格,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从心理学上说,什么样的父母是最理想的?又或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曾奇峰:我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是父母的人格。如果父母能够让自己的情绪、想法、行为都处在相对比较正常的水平,孩子一定会成长得非常好。

父母通过阅读或者其它方式把自己的人格培养得健康一点,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什么样的人格提供什么样的关系,而亲子关系会塑造孩子的人格,人格又决定了一个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其乐无穷的战斗》

副标题:妈妈,我要你这样爱我

作者: 伍罡

版本: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海豚传媒 2017年8月

那么具体来说, 好的父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质?

曾奇峰:简单来说,人格就是待人接物的态度。比如,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实际上就是父母展现的他人格的态度。如果孩子对待学习很焦虑,可能他/她的父母有焦虑性人格特点。

父母会把很多自己没有解决的冲突投射给孩子,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我们想象一下,孩子在学习的时候,80%的心思都在对付父母的焦虑,只有20%的智力在运转用来对付数理化。这种情况,孩子不可能成绩好。

我们在门诊看到的情况,大概60%-70%的青少年来访者,问题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不集中可以理解为父母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不断插入孩子的自我功能,孩子就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来应付学习等高智商活动。

父母会把很多自己没有解决的冲突投射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学习表现。

当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节奏时,我们看到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表达愤怒,甚至直接说出一些暴力语言。父母应当如何看待孩子的这种愤怒与敌意?

王浩威:2岁左右的幼儿,要的是完美的、顺从的爸爸或者妈妈。比如他做不规矩的行为,妈妈说不可以,他生气会说打死你,其实要打死的是那个坏妈妈。孩子是单纯的,认为把坏的改掉,剩下的就是好妈妈。

“打死妈妈”,不如说他希望妈妈扮演顺他意的妈妈,最好这个世界围绕着他转。坏妈妈有一个功能是让孩子知道他不能那么自我为中心,不是真的不好。反过来讲,小孩子的恨意是他的生命力,也因为和你关系很好,才期望你更好的状态。

曾奇峰:所以我们要从象征的层面来理解,孩子有时候说话有点激烈。“妈妈你是坏妈妈,我要打死你”。用成人的理解力来理解这个话,好像他真的会弄死我,其实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他一个意思是想你暂时消失一会儿,还有一个意思是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愤怒。如果孩子可以在妈妈面前表达愤怒,这就是妈妈是一个好妈妈的证据。如果孩子愤怒表达不出来,那这个妈妈已经是一个坏妈妈了。

过度焦虑,是当代养育中的普遍问题

父母在养育中,“过度焦虑”很常见。产生这种“过度焦虑”的具体表现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浩威:父母总希望给小孩最好的,但怎么样才是最好的?我们没有概念。当我们没有准则的时候,就不知道到底对还是不对。这就容易产生“过度焦虑”。

我在台湾和家长互动的时候,常常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会不会对自己的角色要求太完美,要做全世界最好的爸爸、最好的妈妈?希望自己不要犯错?

这个社会变化很快,我们一样从小长大,有当小孩子的经验,但问题是,时代总有新的东西、新的发明。比如,到底要不要给小孩玩智慧型手机,他什么时候可以恋爱…… 这些都让我们很焦虑。我们不允许自己犯错,同时却要对一个不可知的未来做出判断。这时候父母亲往往都陷入一种不知不觉的焦虑里面。

那如何去摆脱这种“过度焦虑”?或者说,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摆脱了“过度焦虑”的理想父母?

曾奇峰:父母做不做得好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问孩子。“我做得好不好”,给孩子发类似于顾客反馈表之类的东西。有很多父母亲来问我们,问所谓的专家,认为我们知道怎么样对待孩子。

其实,与其问我们,还不如问孩子。直接去问你的孩子,他/她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做。然后,根据孩子的反馈来做调整。这是最保险的。只要是能表达的孩子,都可以直接跟孩子交流这个问题。

《教养的迷思》

副标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者: 【美】朱迪斯•哈里斯

译者: 张庆宗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年9月

如果说没有一种陪伴和养育是完美的,那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靠近完美,尽量“少犯错”?

刘丹:我们不经意间做的事情,孩子就会模仿。比如有家长说,难过的时候,会关起门来偷偷哭,不让孩子知道,尽量避免对孩子的影响。但和我们最近的就是孩子,他每天呼吸着我们呼吸的那部分情绪。你做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孩子其实都感受得到。

所以很多家长焦虑:我怎么样做得更好、怎么样教育孩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每日的生活,你自己是不是过得好?

“我可不可以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或者我是不是一个完美的父母”?有很多这样的想象,可是生活一天一天过,孩子一天一天长大,要慢慢接受:他不是完美的孩子,我也不是完美的妈妈,慢慢去接受。 时间久了,看我的孩子,他做什么和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过了同样的生活,他看我过那样的生活。所以你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也会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

作者: 王浩威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8月

社会变化很快,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这时候你的态度很重要:就是我们能做一点就做一点的态度。比如,父母非常忙碌,没有办法参加孩子的演出,怎么办呢?如果你不能陪孩子,有一个办法,告诉你的孩子,我很想陪伴你,这个态度很重要。用1分钟看着你的孩子对他讲:我真的很想去,但是我很忙。

“我真的很想去”就是表明你的态度。有语言的交流或者没有语言都可以,还可以有视线的交流。在你没有充分陪伴的时候,这就可以传递出你的爱。

王浩威:我们交互的方法常常是让孩子听到,我们叫他乖、叫他认真。但是很多研究证明,看到是最有影响力的。老话讲过,言教不如身教。

比如读书这件事,我们与其叫小孩子看书,不如自己平常看书看到津津有味。小孩子忍不住好奇,书里面到底有什么,爸爸妈妈怎么那么喜欢?他自然就会爱看书了。所以身教本身不只是做样子,而是你果真是乐在其中,过那样的生活。

夫妻关系,会潜移默化影响亲子关系

我们经常看到成年人喜欢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妈妈多一些,还是爸爸多一些?对爸爸、妈妈两者的角色进行比较,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浩威:大人问这个话的时候,有没有暗示和比较?夫妻关系很复杂,就算未婚、谈恋爱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里面故事和情绪很多。我们会不自觉把这个情绪带到和小孩的关系里面。

例如妈妈会问孩子,你觉得爸爸怎么样?这个问题里面恐怕就有比较的味道。这个比较也会来源于婚姻里面有些对先生的不满,这个不满不知不觉转嫁到小孩的身上,小孩要被逼着要靠边站,这对小孩是蛮残忍的。

很多父母的婚姻关系,本身就不幸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们怎么样去教育子女?

王浩威:家庭功能不足的时候,比如说单亲家庭中,小孩不知不觉的会过度早熟。在国外有一个名词是“小大人症候群”。这种小孩特别懂事,在家里帮家人,到学校就帮老师。这样的人,看起来成就很好,其实他们内在自信很差。他一方面努力,另一方面又担心会不会出状况。他很容易把这个情绪带到长大,他做事会担心万一做不成事怎么办?这样很容易放弃他的机会,甚至把他的成功都搞砸。更严重的问题是亲密关系,他从小就要这么费力的照顾各种关系。他会困惑:我再有新的关系会照顾到吗?他有新的爱的机会,会不自觉地逃避掉。

小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他很渴望被爸爸妈妈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常常忽略。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就是希望认真赚钱,让小孩读很好的学校。小孩的角度就是我重要的表演,希望爸爸妈妈都来。对小孩子来说他很在乎的事,我们有没有能力看到?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你不知道的自己》

作者: 曾奇峰

版本: 希望出版社 2006年1月

曾奇峰: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陪伴是好的?

我个人觉得好玩的陪伴一定是好的陪伴。如果这个陪伴里面缺乏娱乐精神,那这个陪伴有可能是无效的。很多父母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过于严肃,孩子会觉得非常不舒服。

我们经常说好的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都有这样的记忆,父母经常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孩子要的是让父母更多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努力,怎么样让孩子感受到这部分?

曾奇峰:求全责备的父母,常常是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说句有点缺德的话,我们这么要求孩子真的不公平,孩子对父母,没有拿马云和比尔盖茨做比较。

王浩威:爸爸妈妈觉得孩子不够好,其实是自己的焦虑,是自己情绪的投射。妈妈可能不知不觉怨我的先生不像马云,为什么当初挑来挑去没有挑到更好的;爸爸可能说我的太太怎么不如别人......

大家把自己的挫折投射出来,没有好好体验自己的内在,对自己的表现从来没有好好肯定。当你不肯定自己、不爱自己,不对自己的努力做出正向回应的时候,你对小孩或者对配偶,永远看到不够的地方,看不到它够的地方。

芬兰公益广告短片《孤儿院》,让人们思考:假设孩子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他们会如何选择?

家庭之外,家长要学会信任学校和社会

孩子长大,一定会面临离开家庭走向学校的过程。如何去面对这种“分离”?

王浩威:孩子本身有外面的世界要闯,要慢慢长大,面向世界。如果对儿童教育有些了解,小孩很小的时候离开爸爸妈妈去上学,实际上是很焦虑的。我们的文化里面,爸爸妈妈也有焦虑:焦虑孩子不孝顺。这会让父母亲以爱为名,阻止孩子的离开。

良好的陪伴应该是,我愿意做你的安全基地,你去外面,万一有状况,这里是避风港,欢迎你随时回来。我们要相互陪伴,但是这个陪伴象征的,你到天涯海角,我的心都会跟着你。这会留在他内心深处,到天涯海角,最挫折的时候,会想到最安全的地方。小孩有不同的方式来象征爸爸妈妈的存在,家的存在让自己安慰。只要关系够好,小孩离开了,但我们永远是港湾。

孩子离开家庭以后,第一站就是进入学校,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家庭和学校共同发生作用。怎样看待它们的协同合作?

刘丹:家庭和学校是两个影响孩子最重要的地方。就我的经验,这两者却经常互相抱怨。其实大家的目的一样,都希望孩子可以发展得更好。

在这个很焦虑的时代,人人害怕失败,人人渴望成功。但是不可能人人都成功。那这种焦虑去了哪里?也许真的会转到我们的孩子身上。情绪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它会向弱处流动,所以小孩子常常接收到你的情绪。

《有益的父母,有害的父母》

作者: [日] 河合隼雄

译者: 程亮

版本: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年9月

家长和学校合作很重要。举例说,如果孩子回家说,老师对我太严厉了。你第一句话是要支持你的孩子,一定要表达出你看到、理解、支持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第二句话,也要表达老师要求严格是有道理的。这两句话要同时讲,里面包含两个矛盾冲突的部分,这对孩子未来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个人的发展,既有残酷的适应社会的部分,又有爱和陪伴的部分,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家长和学校和社会共同的配合。只有我们配合得好,孩子才会发展得更好。大家现在的挑战,就是你能不能既帮助孩子适应社会,又给孩子真正的陪伴和爱。从简单的句型开始,希望今天回去你就可以对你的孩子试试这句话。

很多时候我们有点错位,学校该做的事情家长在做,比如家长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等等。家长该做的事情,比如孩子的人格、交往、生活习惯,家长没有做,他在学校就和其他孩子有矛盾冲突,给老师带来困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补的,但这种互补我们常常没做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怎么去把握?

王浩威:目前在台湾,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紧张越来越严重。我们送小孩到哪个学校,也许之前有各种角度的考虑。但是一旦送过去之后,我会建议尽量信任学校,尽量信任老师,不只是老师,也包括小孩子即将相处的同学。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作者: 王浩威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8月

我们看到,老师其实很乐意扮演更多功能,不只是教书、教知识而已,甚至在生活、在做人等方面,老师也会想分享。如果不断被父母亲质疑:你是不是对别的小孩特别好?你是不是根本看不起我的小孩?我的小孩被欺负,我的小孩为什么会跌倒?......

很多家长为了照顾小孩,不自觉地用各种管道给老师压力。家长给老师压力,暂时可以获得一些好处,但是家长常常忘记损失会更大。当老师长期不被信任,老师就不自觉地自我保护。作为老师的角色会更消极,他给小孩的会更少。这样不公平,争得的都是暂时的,失去的是更长远的,而且是更广泛的。

没有一个学校是完美的,既然我们做了选择,就要相信学校,真的把孩子交出去。这里有另外一个好处:让小孩子学会面对一个小型社会。学校比起家庭以外的社会,是更温和、更友善的。如果更温和、更友善的社会都无法面对,孩子怎么面对出了学校的那个社会?所以让小孩子自己处理,可以跟他讨论怎么处理,但不是跳位。越位帮孩子处理,会让关系更紧张。这些冲突实际是学习的机会,也是让孩子成长的机会。


免费预约泡泡试听大礼包
​ ​​ ​​​ ​​​​ ​​​​ ​​​​ ​​​​ ​​​ ​​​ ​​​​ ​​​​ ​​​​ ​​​​ ​​​ ​​​ ​​​​ ​​​ ​​ ​
​​​​​
​​​​​​姓  名 *    ​​​​​
​​​​
​​​​​ ​​​​ ​​​​​
​​​​​​联系方式 *    ​​​​​
​​​​
​​​​​ ​​​​
​​​​​
​​​​​​学员年级 *    ​​​​​
​​​​
​​​​​ ​​​​ ​​​​​
​​​​​​所在学校 *    ​​​​​
​​​​
​​​​​ ​​​​
​​​​​
​​​​​​ ​​​​​
​​​​

新东方上海学校:官方微信(微信号:shxdf2000)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更多惊喜等着你!

相关推荐

  • 最新资讯
  • 升学资讯
  • 学前
  • 小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