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揭秘|教材改革后初中语文面面观
2018-08-29 14:21
来源: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
作者:
近年来,语文教材从小学到初中正逐渐进行着全面改革。根据教委要求,今年即将升入初中的五年级学生,以及目前预备年级在读学生,都要使用“部编版”语文新教材,这也意味着,语文学习即将面临新要求,语文的学习策略与规划也将寻求新的途径。在此,小编先和大家普及一下——
什么是部编本?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现有的语文教材在全国,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这些版本现在也都做了修订,和“部编本”一同投入使用。“部编本”取代了原来人教版,覆盖面比较广,小学约占50%,初中约占60%。
小小一本教材,事关重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关乎着孩子的母语学习,文化素养的积累,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教材的改革也代表着大家的学习方向和方法也要有所改变。
接下来小编先带各位看看新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改动在哪儿~
部编版语文教材封面▼
课本用的是传统中国画做封面,意味着传统文化将一直贯穿这套教材。
目录一览▼
新编教材的特点:
1、双线推进,以主题和能力平行发展,人文和工具比翼齐飞。各地语文教材,有些过度偏重人文,抑或是偏重语文的工具作用,过多设计字词句的学习。而新编的教材则摒弃反复操练,题海战术,努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新版教材仍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大课型,但是教读课文新增了预习的栏目。而新教材在自读课文中新增了旁批和注释以及阅读提示。整体设计目标是: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
3、新教材回到“守正”的位置,删除各种“时文”,以经典性文章为主。
4、传统文化的篇目大量增加。
初中古诗文选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5、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初中教材共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新版教材的使用,也指导了大家学语文的方向:
1、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
2、大语文,大阅读。初中加强了“名著选读”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3、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需要加强。新课本安排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
4、大范围地阅读学习各种文言文。这方面的要求,把以前的有限课内与有限课外的条条框框去掉,做了广度与深度的延伸。
接下来则要划重点了!新版教材非常看重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不光是教材内文言文篇数的增加,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增加了要求。不单单像从前那样需要逐字逐句的理解,更需要对文章整体进行剖析,理解作者的意境和所表达的观点,培养出文言文阅读的“题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目前中考分数占比:
中考语文要考到130分以上的话
各部分扣分要做到:
文言文阅读0-2分
现代文阅读5-7分
综合运用0-1分
写作10分
相比作文和综合运用这类不易抓分的主观题,文言文部分不容有失,而文言文的分数对比其他几个模块来说是较为容易抓分的。默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背诵;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是有一定的“套路”的,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平时注重语文素养的积累上,有了一定量的储备沉淀,抓分自然并非难事~
不过就目前教材改革形势来看,在今后中考考试中也会加大对各类阅读的考察,即使分数比重不变,在考试题型内容上也会就教材有一些变化。教改非常注重学生的个人素养,平时注重学生的知识阅读积累。
家长可以做哪些准备?
面对语文教材改革,家长在未开学之前如何提前帮助孩子准备一下呢?小编有几个小建议:
1、提前了解变化。
在暑假过渡期间,让孩子先了解一下这些变化,家长可以从各大书店、图书馆购买或者借阅相关的书籍,避免开学后不适应新课本造成成绩上的波动。
2、提前阅读古诗词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先阅读古诗词,先从声音上让孩子对这些古文音律、对仗先习惯起来,读的多了,开学后便会更轻松许多。
3、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
习惯需要培养,建议家长给孩子多营造阅读的环境,和孩子一起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好习惯形成后,面对以后的语文学习就会得心应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面对新教材改革,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认为,不应该过分强调应试,而应该更关注素养,更重视积淀;事实上,语文应试能力的提高,本就是语文素养点滴积累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不应该仅仅着眼于课内的“一亩三分地”,而应该拓展视野、博览群书、勇于探究,在博学的基础上成为“慎思、明辨、笃行”的思考者和审美者。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