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高考强化练习:高中历史选择题专练
2020-03-12 21:38
来源:
作者:
1.(2020·广西桂林一模·24)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
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进行分封诸侯的时候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在该仪式上,一方面周天子要给受分封者“颁赐礼器”作为凭证,另一方面,又要求受分封者“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即担任一定官职、服从周王室统治,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内容“载入文告”,并“公布于世”,该做法对周王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进行了明确,故选A项;通过题干中周天子对诸侯进行分封时的仪式可知,其着重点在于明确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周天子的权力地位如何,排除B项;周王与诸侯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在西周后期,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也就是说,分封制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种手段,而并没有实现诸侯的“开疆拓土”,排除D项。
2.(2020·广东珠海一模·24)“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商王死后就上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有“贞咸宾于帝”,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帝乙、帝辛等。王名加帝,反映了()
A.王权的至高无上
B.王权的神化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统治的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帝”最初指天神而非人王,说明“帝”具有神话色彩,到商朝晚期,商王开始称“帝”,说明此时期的商王利用神化的王权来巩固统治,故选B项;题干仅是涉及商朝后期的王利用神化王权来巩固统治,并没有涉及其权力的至高无上,排除A项;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王位世袭制,而不是在商朝,排除C项;题干之意在于说明在商朝后期,一些商王开始称“帝”,这反映出商王权力的神化色彩,而不是其统治的长治久安,排除D项。
3.(2020·清华大学高三1月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4)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
A.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
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
【答案】A
【解析】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而“乐以致神”,到周公通过制定礼乐制度来维护西周的政治统治可知,“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选A项;王权充满神秘色彩指的是统治者利用“天”或“神”的意志来维护政治统治,通过占卜等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排除B项;商周时期,地方的方国或诸侯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排除C项;周朝在取代商朝之后,周公才继承和发展了商朝的“乐”,创立了礼乐制度,排除D项。
4.(2020·河北唐山高三期末·24)《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千里之地里,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里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
A.诸侯严格按照礼制规定履行各项义务
B.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
C.分封制下等级秩序严格,宗法制度稳固
D.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王畿即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材料中的“千里之地”,而据材料可知王畿之地农业比较先进、诸侯之地农业生产落后,这就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诸侯的义务包括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等,材料信息明显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分封制下所分土地质量的差别,与宗法制没有关系,无法体现宗法制稳固,排除C项;分封制的物质基础是井田制而非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5.(2020·内蒙古乌兰察高三1月调研·24)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和……序”出自《礼记·乐记》,据材料“和,故百物皆化”指因为和谐,所以能够化生万物;据材料中的“序,故群物皆别”指因为有秩序,所以万物都有所区别,故选C项;推动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商鞅变法和法家理论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排除B项;秦朝中央集权制下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反映的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排除D项。
6.(2020·湖北宜昌高三元月调研·24)商王乃诸侯之长,方国多系臣服之旧国,关系似邦联、如兄弟:周王乃诸侯之君、天下共主,封国多系分封之新国,关系似联邦、如父子。这反映出()
A.贵族政治被打破
B.中央集权建立
C.血缘关系的弱化
D.君王权力加强
【答案】D
【解析】“商王乃诸侯之长,方国多系臣服之旧国,关系似邦联、如兄弟:周王乃诸侯之君、天下共主,封国多系分封之新国,关系似联邦、如父子”可以看出国君与封国之间的关系由“兄弟”变成了“父子”,可见君主对封国的权力更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国家政治主要体现为贵族政治,排除A项;“中央集权建立”这个概念出现于秦朝统一全国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商周时期为奴隶社会,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到,前者“兄弟”到后者“父子”均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无法说明其弱化,排除C项。
7.(2020·辽宁丹东高三期末·24)西周时期产生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天”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重视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这表明,西周时()
A.确立了重德仁政的立法传统
B.神权法色彩日渐浓厚
C.儒家思想开始影响立法司法
D.继承了前代立法经验
【答案】A
【解析】材料“‘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可知西周时期重视德行,材料“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可知在立法司法中形成了慎刑罚而主要“重视教化”的传统,故选A项;材料未突出强调“天”的作用,而是在解读“天命”归属上强调德行、教化,并不是利用神权强化法律,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西周时尚未有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西周时期产生”可知并非继承前代,排除D项。
8.(2020·云南昆明高三摸底·24)图3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公元前769一公元前221年间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10年为间隔,如4代表第4个10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
A.战争次数在所有时间段均最少
B.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
C.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
D.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姬姓国间的战争虽然变化幅度相对于其他姓氏战争少,但是中间偶有增加,因此可知宗法制并不能避免战争,故选D项;第一个十年中,姬姓国间战争并不是最少的,反而是最多的,排除A项;战争减少是因为非姬姓国间战争增多,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争增多,排除C项。
9.(2020·广东茂名一模·24)“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
B.周王室力量弱化
C.诸侯国力量强大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西周时期的“天下共主”和东周以后的“天子之国无足重轻”,可知周天子势力衰落的同时诸侯国力量强大,两层含义共同反映了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故选A项;材料中体现了周天子势力衰落的同时诸侯国力量强大两层含义,周王室力量弱化仅为其中之一,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了周天子势力衰落的同时诸侯国力量强大两层含义,诸侯国力量强大仅为其中之一,排除C项;贵族世袭特权并非东周时期才确立,排除D项。
10.(2020·湖北荆门高三元月调研·24)文化是以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各方面发展的。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反映当时()
A.文化的扩张与认同
B.国家的统一
C.分封制的盛行
D.民族的隔阂
【答案】A
【解析】“西周以前的文明,还是限于一个小区域之内,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说明强国为中心的文化既是政治的臣服,也是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东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但东周时期行政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呈献四分五列的状态,排除B项;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时期,东周时期虽然存在,但已经部分瓦解了,排除C项;“周时则以各强国和文化发达的地方为多”这里的中心更多地体现了实力,而非民族区别,排除D项。
11.(2020·广东惠州三模·24)春秋时期,许多原本在周王室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纷纷离开周王室,流散到各地。这一现象()
A.导致了礼乐制的崩溃
B.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C.加速了宗法制的瓦解
D.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B
【解析】掌握典籍、身通“六艺”的人士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流散到各地有利于民间文化教育的传播,能促进私学的兴起,故选B项;礼乐制的崩溃是因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破坏导致的,并非因为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项;加速宗法制瓦解的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C项;国家统一的推动力量,也主要是诸侯的兼并战争,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
12.(2020·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4)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
A.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
B.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
C.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D.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间结成亲戚,加强联系,可知是对宗法关系的补充,建立血缘联系,巩固统治,故选D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婚姻关系,没有提到异姓贵族祭祀特权,排除A项;宗法制维护的嫡长子继承制,通婚关系是对宗法制的补充,排除B项;通婚关系,加强王室与其他贵族联系,有利于巩固王权,排除C项。
13.(2020·河南平顶山许昌济源一模·24)战国时期,墨家思想曾成为显赫一时的显学。《荀子·成相》中记载“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
A.社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B.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家取代了墨家的显学地位
D.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终结,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说日益走向衰落要是由于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思想,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需要而日益衰落,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杜会转型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故选A项;秦朝时期法家学说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家取得显学地位,排除C项;“墨家学说缺乏理论体系的创新”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4.(2020·陕西宝鸡一模·24)公元前706年,随国大夫季梁与随君论述治国之道:“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这表明春秋时期()
A.奴隶制几经风波后重新稳定
B.开始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C.社会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之中
D.天命神权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根据“夫民,神之王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等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的社会地位也逐渐得到加强,故选B项;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处于瓦解阶段,并没有重新走向稳定,排除A项;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排除C项;根据“夫民,神之王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可知,民本思想逐渐取代了天命神权思想,排除D项。
15.(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4)周人是用“夏”来称呼以周邦为首的反商联盟。所谓“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这一变化()
A.成为传统华夷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
B.助推了“家天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C.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
D.为周朝实行宗法分封提供政治前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一体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所宣示的自称”,结合所学可知,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蛮夷先进,自称“华夏”,这些民族在交往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从而有助于大一统的心理文化认同,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各诸侯国认同华夏理念,而非强调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华夷观念,排除A项;依所学,家天下在于强调血缘、世袭,而材料中“‘诸夏’或‘诸华’,是各诸侯国以整体的名义”,可知强调华夏认同理念,排除B项;依所学,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的前提是确保周王室的强大,排除D项。
16.(2020·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期末·24)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可知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应该有交流,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两地的产品的技艺与精美,排除A项;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应该是在战国中后期,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17.(2020·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24省高三1月联考·2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这说明()
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
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
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
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
【答案】A
【解析】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说明孟子对这个传说进行考证,故选A项;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强调孟子对传说的谨慎态度,没有简单信任,排除B项;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这里无法体现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仅从孟子的治学态度来说明,排除C项;“伊尹以割烹要汤”不属于礼乐制度,排除D项。
18.(2020·广东佛山一模·24)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不满四弟周公旦摄政而发动了叛乱。周公旦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归政成王。据此可知()
A.皇位世袭制得到巩固
B.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实现
C.天下一家理念被强化
D.分封制成为周王朝制度
【答案】B
【解析】周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归政于称王,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最终得以实现,故选B项;秦王嬴政首称皇帝,此后才有皇位世袭制,排除A项;“天下一家”指?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而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的实现,排除C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即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材料不涉及,排除D项。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