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中学全科>正文

高二语文各类型阅读题真题解析

2020-05-19 22:32

来源:

作者: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思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恋,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下列对第一段中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B.为了说明这些诗歌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使人触景生情。

 

  C.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都是建筑形象。

 

  D.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

 

  (2)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D.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苏轼的诗形象生动,有美感,没有诗情画意的素养,是无法理解的。

 

  B.《庭中有奇树》描写了恋人在庭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庭院空间很有情趣,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C更深月色半人家半人家指庭院一半被月光笼罩,一半被树阴遮住了。

 

  D.第二段中引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美。

 

  答案:

 

  (1D

 

  (2G

 

  (3B

 

  解析:

 

  (1)试题分析:作者引用唐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这一段的中心论点,即本段开头的第一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2)试题分析:C这句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具有诗化、情态化的特征。

 

  (3)试题分析:A项作者引用《海棠》诗是为了说明诗与小园互为比兴,互为增色;C项中被树阴遮住了错解了原文的在阴影里D项所引诗歌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①主文:主持考试。镪:成串的钱。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旱,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答案:

 

  (1D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3)试题分析: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1)下列词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假:借用

 

  B.景淳竟死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多:称赞

 

  (2)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莫舍我吾宁舍之而受祸

 

  B.然独好周人急然其行最著

 

  C.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D.何以为报妻卧草中以号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答案:

 

  (1B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此处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2)试题分析:A两个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都是表被动的介词D是表反问的何以……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呢的意思,后表修饰。尽管前不好翻译,但后用法比较明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不同。

 

  (3)试题分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9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以上为登岳阳楼)

 

  解析:

 

  (1)试题分析: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