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中学全科>正文

高中历史经典真题专项练习

2020-05-14 22:19

来源:

作者:

  1、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故A项错误;根据课本中对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的描述,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三教合一”为隋唐时期的现象,故C项错误;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的是明末李贽,因此D项错误。故应选B

 

  考点:王阳明的地位

 

  点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于王阳明的考察多集中于他的“致良知”的观点上。

 

  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他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仁政”与“天人感应”涉及的主要是统治者,“经世致用”是强调研究学问与现实相结合。故本题选C项。

 

  3、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唯物主义 D.佛道教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理学并未重点吸收;C项,是唯物思想而理学从哲学范畴上看属于唯心主义,其中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项,佛道教义不符合题干中先秦儒学这一要求。故本题应选B项。

 

  考点: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

 

  点评:对理学进行把握时,要站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上进行把握,深刻的理解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革新,每一次革新既继承前代的基本主张,又有所创新。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大一统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天人感应大一统,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故A项错误;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战国时期荀子所述,故B项错误;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战国时期孟子所说,故C错误;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故选D项。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智圆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答案

 

  (1)三教合一。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可见材料中叙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的主张,其论证的结论是三教之大,其不可遗这反应了三教合一;第(2)问,材料中反映出的是格物致知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其目的在于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可知理在心中,人们所要做的是,扩充良知,推挤万物,即“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理学是由于佛道冲击,儒学大师吸收佛道两教的思想,用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