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高考历史选择题真题深度解析
2020-04-07 23:40
来源:
作者: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史实。本题从三个方面解答:一,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之主体一致原则可秒杀,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全国”,秦国在全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肯定是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
二,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组织当地民众完成得,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施“疲秦之计”,就是让秦国举关中之民力修建郑国渠,从而达到让韩国苟延残喘之目的,以上两则史实都可以说明,秦国能在全国范围修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D项为正确答案。
三,判定选项。A项:一方面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公田制度随之瓦解,并非“逐渐完善”。另一方面,公田制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可直接Pass,公田是井田制中贵族占有的一块最肥沃得土地,公田以外的土地为庶民的份田。故A项错误。B项:铁制生产工具普及是在西汉时期,不符合史实,故错误。C项:一是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没有必然联系;二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秦统一全国后,修驰道之后出现的。故错误。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政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汉初年治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史实。运用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可快速解决。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国力贫困,宣扬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成为治国主导思想,但统治者还需要阴阳五行家宣扬的五德终始说、儒家宣扬的忠君爱国思想、墨家的节用节葬主张、法家的变法改革思想等,所以道家学说采纳这几家学说的精华,适应了汉初之国需要。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王国问题、匈奴威胁等严重影响到汉朝的统治,董仲舒也吸收了这几家学说的精华,适应了汉武帝“有为”的大一统需要,汉武帝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一是运用主体不一致解决,题干中说的两家学说的发展都是西汉王朝的发展需要而变通发展的,与王国没有关系,即这两家思想服务对象是西汉王朝,而非地方王国。二是不合逻辑推理,西汉初年奉行清静无的黄老思想,造成了王国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董仲舒新儒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针对王国势力、西汉王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变通发展的。也就是说,王国实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原因,但却不是道家学说发展的原因。故错误。
B项:最具迷惑性,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思想,可以说百家争鸣还有一些痕迹,但是到董仲舒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百家争鸣局面就彻底结束了。故错误。
D项:主体不一致,文化政策是国家层面的政策,针对的对象是“国家”,而题干提到两种思想,针对的是道、儒两家思想内在的发展变通。况且,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只有儒家思想一家独大,从国家文化政策上来看,不存在“兼收并蓄”的现象。故错误。
3.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C.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之程朱理学的知识。一,跟据基础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儒学出现了重大危机,在振兴儒学的过程中诞生了程朱理学,主要是从世界本源的角度解释了儒学,认为理是自然万物的本源,自然万物运行遵循的就是理,人是自然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也是理,即人与自然万物遵循的是同一个理。具体来说,人遵循的这个理就是儒家思想。二,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程颢诗句里抓关键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结合基础知识,大概知道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格物致知”后可知、“万物运行的理就是人应遵循的理”即可迅速解决。故正确答案是B项。
A项:一方面主体不一致,即不符合题干主旨意思,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万物遵循法则,即“同一个理”,并非人类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另一方面选项类型来看,A项叙述是影响类选项,即A项叙述是题干材料的“影响”,并非题干材料的“主要内容(主旨)”,换句话说,理学主要是本着振兴儒学的目的,对儒家学说从世界本源的角度做出了全新解读,提出了格物致知,可发现“人与万事万物同理”,“存天理、灭人欲”,题干材料正是对儒学新内容的体现,主旨是“新内容”,并非倡导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故错误。
4.研究表明,宋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史实。根据我讲的解答学则提六大原则之过程反映趋势原则可迅速拿下。题干材料讲的是,从宋代到清代,大商人的资本规模呈现增长扩大的趋势。故C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不符合基础知识,大商人资本规模增大与社会地位有联系,但要说中国古代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这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地政策,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一直存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不符合题干意思,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意思。故错误/
B项:不符合基础知识,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比较宽松,但是清朝重农抑商政策不是继续宽松,而是加强了。比如清政府实行的海禁、矿禁政策,并对商人征收重税等,这都说明清朝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加强了,不是宽松了。故错误。
D项:一是“开始”太绝对;二是D项叙述并没有反映大商人资本规模增大的趋势;三是不符合史实,白银早在上古时期就是流通货币,秦统一货币时,明确规定白银不能作为货币,反证了此前已经有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史实。故错误。
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在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史实。本题采用重心一致原则和合理推导解决最合适。题干材料的意思就是英国一家媒体报道中国戊戌变法时,认为尽管光绪已死,但在没有公布光绪死讯前,慈禧仍以光绪名义维持着自己的统治。也就是说,题干材料的重心就是双引号里边的内容,双引号内容之前省略了一个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即这家媒体报道说,光绪皇帝尽管死了,但是慈禧仍以光绪帝的名义维持着自己的统治。“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宣布光绪帝的死讯”,意思是民众一旦知道光绪帝已死,恐怕群情汹汹,不利于慈禧的统治,所以才说等到一切归于平静后,才可以宣布光绪的死讯。言为心声嘛,透过英国媒体报道内容表象,看到的本质就是,这家媒体对光绪帝主持的变法改革持肯定支持态度。符合题意只有D项。
A项:不符合题意和基本史实,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国人对君主立宪制的广泛支持的信息,跟据基础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非常薄弱。故错误。
B项:主体不一致,材料的主体是英国媒体,并非清政府。另外,题干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政府排外的信息。故错误。
C项:迷惑性最大,只要弄清楚题意,立刻可以排除,因为题干材料说的慈禧不宣布光绪帝的死讯,仍以光绪名义维持统治,这与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没有任何关系,即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6.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赴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本年度热点史实——五四运动的影响。题干材料用一个分号,呈现了两层意思,结合五四运动史实可以推知,第一层意思是再五四爱国运动中,尽管各界群众受到种种压迫,但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第二层意思是面对强权战胜公理,中华民族利益受到严重戕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民族大义面前,各界爱国群众决不退让,合群自救须臾不可缓。题干材料体现的就是面对民族危机,各界群众高度的爱国觉悟。符合题意的是B项。
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意思是各界群众的爱国觉悟高涨,而非“社会改造道路”;况且题干材料并未呈现各界群众关于社会改造道路认识是否一致,即不符合题意;另外,题干并没有社会各界关于社会改造道路对比之意,突然冒出一个含有对比之意的选项,肯定是错误的;最后,A项叙述也不符合史实,当时社会上有许多关于改造社会的道路,如社会主义道路、实业救国道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道路等,并没有出现某条改造社会道路认识趋于一致的现象。综上,A项错误。
C项:主体不一致,也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主体意思是各界群众的爱国觉悟高涨,并非“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故错误。
D项:主体不一致,既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的主体意思是各界群众的爱国觉悟高涨,并非“马克思主义”,况且五四运动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毕竟只有少数进步的知识分子,并非各界群众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错误。
7.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根据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并结合基础知识,对题干材料内容合理推导如下:结合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取得全国胜利、执掌全国政权指日可待,即党的工作中心即将从夺取政权转移到指建立、掌政政权,因此,大批懂管理、懂政治、懂经济、懂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专业干部,成为非常紧迫的时代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出台了要求对干部培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管理和技术的文件。符合上述对题干材料分析的只有B项。
A项,不符合逻辑推理,中共早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就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可以说经验非常丰富,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老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早已开始(1946年开始,1947年出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而题干材料着重强调培训干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管理技术,这与早已开始的土地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和题干材料不构成必然的逻辑关系。故错误。
C、D项:1948年10月的时候,中共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完成夺取政权,建立、执掌新政权,并非工业化建设,也就是说先把大雁打下来,并非考虑是煮着吃还是蒸着吃,更非吃完后是饭后百步走,还是抽一支烟。所以,工业化建设也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也好,这些事情都是执掌政权以后,国民经济恢复后才需要考虑的,并非题干材料强调的此时期主要任务——建立、执掌新政权的目的。常言道,处理事情有个轻重缓急、先来后到呀。故CD两项均属错误项。
8.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库存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作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根据本公众号上推送的“【试题研究】第45讲微型专题(5)——关于五大“结构变动”的理解”关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容可迅速解决。题干材料从三个方面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一是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该举措属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二是退耕还林还牧;三是举办社队企业(该举措属于调整产业结构)。这三个举措实质上就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政策,就是对农村原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以达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的目的。符合题意只有A项。
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农业,而非私营企业,另外材料里提到“社队企业”属于公有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非私营企业。故错误。
C项:不符合逻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才刚刚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不存在发展完善这一说。如果要说发展完善,一般是某政策推广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然后对此改革调整,这时才能说某政策的发展完善。
D项:不符合史实,1992年十四大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干材料所给的时间,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何来个“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故错误。
9.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下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容,属于对基本史实识记能力的考查,是一道典型的送分题。跟据基础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标志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已经从研究自然转向到了研究人类社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的眼光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等,其中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哲学研究主题转折的最强音,随后的苏格拉底针对普罗泰格拉对人的道德的忽视容易助长极端个人主义,大声地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更是从道德哲学(或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的研究作了进一步发展。综上,符合题干要求的是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符合基础知识。
10.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具体来说,考查的是对启蒙运动指导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很大的历史解释。本题我采用两种方式解读,一是最简单的解读,如果能抓住题干材料中逻辑关系“启蒙思想的指导下à法国大革命规模大”,可以说秒杀此题,符合启蒙思想内容的只有D项。二是采用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解读,解读如下:
规模很大说明参与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那就要看四个选项所述内容,哪个对法国民众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哪个选项就是对题干的合理解释。我们首先来看A项“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从遣词造句来看,这是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从逻辑学原理来看,多种原因可以单独导致同一个结果,但同一结果未必能推导出一个特定的原因。如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果也是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结果),但北美独立战争的规模并没有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原因)。故A项解释不通,属于错误项。B项,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与法国大革命规模大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民众广泛参与与大革命以暴力为主要方式,构不成一个必然的逻辑推理关系,故错误。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合力要求推动的,但采取的生产关系变革方式确实以改革的形式进行的,并非暴力革命呀。再如五四运动,群众基础非常的广泛,最终推动社会变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决绝在合约上签字,撤销三个亲日派职务)并非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故B项错误。C项,“根除了”太绝对,直接排除;另外也不符合史实,1804年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就是军事独裁;后来,1814年拿破仑军事独裁政权被反法同盟推翻后,在欧洲封建刺刀保护下,波旁王朝复辟,这又是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
最后,解释一下D项,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民众最需要的就是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恰好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启蒙运动在理性主义指导下,找到了压抑人性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子——两个坏思想(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及在这两个坏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这种体制下,必然形成压抑人性的坏制度,具体到法国,那就是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启蒙运动标志人文主义的成熟,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找到压抑人性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子,而是在“破”的基础上“立”,即提出了保障人性的制度设计,也就是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王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的这些主张在法国得到广泛传播,大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民众的觉醒,因此才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社会基础非常的广泛,规模非常大。只有D项叙述揭示启蒙运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也只有D项能解释得通法国大会革命规模之大的原因,故是正确答案。
有必要再啰嗦几句,专制体制下,最大的弊端就是权利的不平等,所以最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就是以平等为首要目标。中国古代所谓的农民起义无不如此,秦朝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粮”、近代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等无不以朴素的平等为口号,这样站在高处振臂一挥,才会产生云集响应的号召力。所以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参与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规模很大,就是以启蒙运动大力宣扬的追求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