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中学全科>正文

高三历史经典题型真题训练

2020-03-23 10:52

来源:

作者:

1.16世纪,波兰学者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用数学推理来解释自然宇宙的现况,英国学者牛领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成就的共同作用是

 

  A.否定了教会的说教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视角

 

  C.丰富了科学的门类  D.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解析:这些成就都属于科学革命的一部分,都改变了人们理解世界的角度。只有“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地心说”。故选B

 

  2.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一一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诸候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诸候国间的土地变更经周王认可

 

  解析:由题干定位了三个关键词“西周晚期”“记载”“必须”,时间透露了时代背景,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B记载是描述事实,必须表强调,是考点所在。两国土地划界,必须经周王核准,也就是程序上要由周王认可。故选D

 

  3.宋人的宫廷画作《折槛图》描绘了西汉成帝时,一名臣子因纠举宰相触怒皇帝,成帝下令将他处死,这名臣子紧抓住殿槛不放,以至槛折,后来在大臣的力保下,这名臣子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成帝下令将殿槛保持原状,籍以表彰忠臣。宋人作此画意在彰显

 

  A.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B.皇帝与士大夫的共生关系

 

  C.士大夫振衰起弊的政治抱负  D.宋代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

 

  解析:首先要通过文字明白《折槛图》是一幅什么图。槛,jian,栏杆之意。折槛图描绘的是一位臣子犯言直谏,紧抓住栏杆仍然劝谏,直到折断栏杆,形象的描绘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士大夫形象。故选A

 

  4.史学界认为近代某项运动,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是一种由上而下、范围有限的改革”“并未触动中国传统社会与经济的根本。该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

 

  解析:多项比较找共同点。太平天国运动是自下而上,排除;后三项都符合“主事者识见有限、缺乏全盘规划”,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触动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排除;洋务运动处于“器物”阶段,改革范围有限,故选B

 

  5.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

 

  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  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

 

  解析:两者比较找共同点。由妇女运动、女子参政、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女性在政治、教育方面的地位在提高。根据时间可以看出分别收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革命的影响,故选A

 

  6.194210月,美、英两国通知国民政府,愿意自动放弃19世纪以来在中国获得的多项特权。1943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美、英两国签订归还两国在华租界,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的条约。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不懈的外交努力  B.中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中国以重大贡献赢得尊重  D.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得知,国民政府的外交成就得益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中国参战不会赢得尊重,只有取得重大贡献才可以。比如中国参加一战,还是有巴黎和会上的一幕。故选C

 

  7.195310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显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解析:出发点就是根本原因。根据1953年一化三改造的重大背景,和农民的出路是社会主义,以及势在必行,都在反映出统购统销的根本原因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选C

 

  8.中国在某一时期的外交方略集中表现为:“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给予必要的支援;发展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谋求以美制苏,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勾结、分霸世界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该时期是20世纪

 

  A.五十年代  B.六十年代  C七十年代  D.八十年代

 

  解析:“以美制苏”非常直接的指向七十年代,故选C

 

  9.“透过法学家与哲学家的考察与研究形成,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但却没有法律条文。以上评价针对的是古罗马的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解析:但却,转折表强调,没有法律条文,却有指导作用的自然法。

 

  10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御物资,予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上述法案的通过表明美国

 

  A.严格遵循中立法案  B.顽固坚持缓靖政策

 

  C。孤立主义政策动摇  D.全面卷入世界大战

 

  解析:此题是将《战争与和平》融入选择题,这个法案为《租借法案》,是二战初期美国在不卷入世界大战的前提下,援助盟国的做法,意味着孤立主义政策动摇。

 

  1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10月。埃及和叙利亚都想取回以往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但以色列却不想归还这些通过战争夺来的土地,并对联合国关于归还土地的决议不予理睬。其它阿拉伯国家对发动新的战争不感兴趣。战争初期埃及和叙利亚联盟占据上风,但是以色列再次获胜。除以色列自身的原因之外,超级大国的介入是影响两场战争结果的主要因素。美国与盟国支持以色列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攻击性武器,而苏联的外交政策造成了埃及军事上的弱点,苏联只在相当不情愿的情况下提供埃及防卫性的武器。这场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在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首次公开进行对话,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获胜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历史影响。(9分)

 

  答案:

 

  (1)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不团结;以色列准备充分,军事防御能力强;美苏大国的态度: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对阿拉伯世界态度不够积极。

 

  (2)历史影响:有利于埃以正常化,有利于阿以关系的和解;有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促进地区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和美国在海湾地区力量发生变化,美国优势更加明显;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低石油产量,造成1973年石油危机。(任选3点)

 

  1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中西文化的问题上,陈、胡等激进知识分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者说新文化)是截然不同,格格不入的。他们往往将传统与古代落后甚至迷信联在一起,将西方文化看作是现代进步科学的象征。蔡元培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他完全没有截然对立的中西文化观或新旧文化观,他相信人类既有共同的经验,就会有普遍的原理,中西文化仅仅是进步迟速的差异。他说:其实照懂得欧洲也懂得中国的人看来,中国和欧洲,只表面上有不同的地方,而文明的根本是差不多的。倘再加留意,并可以察出两方进步的程序,也是互相仿佛的。至于这方面的进步较速,那方较迟,是因为环境不同等等的缘故。”他认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者说现代文化并非格格不入,断言“我们既然认旧的也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蔡元培坚决反对在文化上人为地划分中西、新旧的畛域,或用西学打倒中学,或用中学抵制西学,指出:“主张保存国粹的,说西洋科学破产;主张输入欧化的,说中国旧文明没有价值。这是两极端的主张。”

 

  ——崔志海《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再探讨》

 

  (1)根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时期蔡元培在中西文化上的观点。(6分)

 

  (2)请结合史实评价蔡元培。(9分)

 

  答案:

 

  (1)观点:人类文化是都是人类的经验,具有普遍性;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汲取精华;反对片面的认识中国或西方文化;主张辩证的看待中西文化。(任选3点即可)

 

  (2)近代中国的教育家、政治家,担任过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积极参与中国民主革命,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3分);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科学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堡垒(3分);其教育思想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一定的条件(3分)。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