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中学全科>正文

高一第二学期历史知识真题练习

2020-03-19 17:45

来源:

作者:

  1.明朝中后期,在福建龙溪、南靖、长泰、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向地主交纳“粪土银若干,名曰‘佃头银’”,从而获得长期佃种的权力,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种现象


  A.标志着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改变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体现了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


  【答案】C


  【解析】材料只反映了土地租佃关系,没有反映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错误;封建土地租佃关系仍然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错误;佃户向地主交纳“佃头银”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导致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C正确;土地租佃关系并不能说明“重本”政策出现松动,故D错误。故选C。


  2.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


  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


  B.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


  C.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


  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根据材料“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可知,体现的是一种机户与机工的雇佣关系,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社会动荡,A选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纺织行业,未体现各行业,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手工行业的纺织业,D选项手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单就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春秋时期,“坐列贩卖”的商贾开始编入市籍并缴纳租税;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这一变化说明


  A.户籍制度源远流长


  B.抑商政策始于春秋


  C.工商食官制度形成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秦朝将市籍与普通户籍相分离,对有市籍者及其亲属‘勿予田宇’、甚至发遣戍边”来看,秦朝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下降。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排除A项;商鞅变法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食官”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制度,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


  4.康熙八年三月八日,清政府以“更名田”的名义,下令将由于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免于变价,归现有种地者所有,令其耕种,照常征粮。关于清初期“更名田”的本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了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C.是封建生产关系领域的局部调整


  D.有利于抑制清初的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清政府的“更名田”是规定因战乱而荒废的土地归现有耕作者所有,这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选C;ABD都属于“更名田”的作用或者影响,但不是本质,故排除ABD。


  5.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近代商会的发展


  A.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


  B.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C.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答案】B


  【解析】“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有利于民主革命的发展,B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和外国商战信息,A错误;C是戊戌变法运动;材料中原因属于清政府措施,D错误。


  6.数据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数量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对上述数据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发展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


  C.抗战前轻工业产量得到迅速发展


  D.中国已经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品下降的幅度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说明此时中国轻工业品生产不断增加,这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在1912年至1927年,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12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战前是在1937年前,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912年到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解析】1953年中国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对于农产品和物资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管理和销售,显然是保证工业化的顺利实施,故B正确;建国初期是工农业产品极端困乏,故A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以后,故C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已经完成,故D错误。


  8.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开始经济体制改革B.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C.重视资源优化配置D.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关于国有企业的分类给我们的信息是,四类有三类是强调了国家计划生产的,按市场变化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可见当时中国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故选D。


  9.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的信息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导致经济词语描述变化,故C项正确;A时间不符;B中废弃说法错误;D时间不符。


  10.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突出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


  B.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新式交通工具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挤得非常可怜,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排除A;材料中,男女可以坐在一起,而且非常拥挤着,冲击了传统的男女有别,不可接触的观念,故B正确;材料看不出人们的赞同与认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混乱,排除D。


  11.《地理大发现探幽》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其观察视角立足于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可知,题干材料是站在社会史观的角度,即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的角度,故D项正确;A是从整体观角度论述;B是从文明角度阐述;C是中改变说法绝对。


  12.“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为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则材料旨在强调早期殖民扩张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殖民者的野蛮行径


  C.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厄运


  D.使美洲贵金属丧失殆尽


  【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商品市场和资金,故A项正确;西方殖民者的野蛮行径是殖民扩张的表现,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美洲黄金被发现,并不是说美洲贵金属丧失殆尽,故D项错误。


  13.“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掌握了议会大权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说明受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不是中产阶级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工业革命促进了生活价值观的变革,并不能说明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C错误;精神的异化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4.约翰•希克斯说:“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现代工业”与以手工工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的本质区别是


  A.榨取工人剩余价值


  B.雇佣自由劳动力


  C.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D.分工协作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工厂”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故答案选C。ABD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


  点睛:手工工厂和机器大工厂的区别


  生产规模:手工工厂规模小,机器大工厂规模大。


  生产技术:手工工厂局限于手工技术,机器大工厂技术成熟。


  生产方法:手工工厂分工少,机器大工厂采用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


  管理制度:手工工厂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没有现代管理制度,机器大工厂恰好相反。


  15.“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用迅速和直接的办法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和资本主义,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苏俄用这种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A.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B.缺乏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条件


  C.具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


  D.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故D正确;依据材料“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用迅速和直接的办法摧毀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可知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战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故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开始实施的,而苏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在1917年的11月,故B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20年底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这一非常时期的政策不经没有结束,反而进一步加强。这些措施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造成了后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故C错误。


  16.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促进了苏俄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AD两项说法错误。


  17.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A.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B.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D.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答案】C


  【解析】“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由此可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故C项正确;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但是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故A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比较快,但无法体现“顺利”,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18.“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所以20世纪50-80年代的冷战时期,“冷战”一定会影响科技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斯大林模式•影响。


  19.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所以B不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所以C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所以D不正确,依据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得出A项正确。


  20.有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据此可以推断


  A.胡佛政府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


  B.胡佛政府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


  C.胡佛政府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D.胡佛政府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被普遍奉行,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并没有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的运行方式在经济危机刚发生时期并没有发生改变,材料也体现不出来,故B项错误;材料中列举了胡佛的经济干预措施,胡佛的干预经济政策失败了,为后面罗斯福干预经济提供了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