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改革开放40周年丨寻常百姓眼里中国教育的变革-上海新东方学校
2019-07-05 14:33
来源:
作者:
1977年7月,我在同福公社联中大队办的初中完成了两年学业。毕业前,我又一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当时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正热火朝天,学校发给我们几个“三好学生”每人一本,单价是1.25元。政治老师郑善方是学校负责人,他说为了这几本《毛泽东选集》,向大队党支部书记要求了许多次才同意,是他亲自去桐乡新华书店买来的。
毕业前后,我们已隐隐约约听到了同福公社要办正式高中的消息,说是与桐乡二中合办,属于分校性质,地点设在公社所在地草庵头,二中派部分老师过来。当时的口号是“学校办到家门口”,小学生读书不出大自然村,初中生读书不出大队,高中生读书不出公社。1975年,同福公社在联星大队五社庙办了一所学农分校,1976年又在联民大队太湖荡办了五七学校,但都是农业中学性质,学生上半日读文化课,下半日参加农业生产,而正式的高中是全日制学习,不参加劳动。我们那一届初中毕业之前,如要读高中,必须到崇福镇上的桐乡二中,但分配下来的名额极少,每所大队初中只有一二名,由大队推荐,要求高得可怕,除了成绩特别优秀之外,家庭成份要好,必须是贫下中农出身,而且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与大队领导有点交情,最好是沾亲带故的。我少年时身体较弱,肩膀曾两次折断,父母认为我不是干农活的料,希望我通过读书,将来干一些轻便的工作,所以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只要有地方读书,就让我去读。不像有些家长,子女小学或者初中一毕业,就让他们下地挣工分。所以父母一听说桐乡二中要在草庵头办分校,非常高兴。
不久,这消息就得到证实,同福公社真的要办高中了,但不与桐乡二中合办,而是公社自己办。招收应届初中生100名左右,设两个班。因为全公社八个大队有多所初中,学生较多,而且,五社庙学农分校和太湖荡五七学校也要招生,所以要进行考试,分数高的一批进公社高中,低一点的一批进农业中学。因为以前读高中都是大队推荐的,从来没有进行过考试,所以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说国家又要重视教育了,重视读书人了。
考试是统一进行的,由学生原来的初中老师带队,地点设在草庵头的联庄大队初中内,考语文、数学两门。语文考试的题目有词语解释、造句、课文填空等,占60分,作文一篇占40分,我记得词语解释中有一个词语是“颇”,我好像知道,又解释不出来,相当懊恼。作文是一篇记叙文,要求记一个人物的先进事迹,题目忘记了,我写的一个人物是联中大队蔬菜厂厂长顾顺奇同志,属于真人真事。因为蔬菜厂就在我们生产队旁边,我们经常在那里白相,厂里的人都很熟悉,那时经常有大货船停泊在厂门口的河埠头,每到装运榨菜时,需要工人一担一担挑到船上,时间总是很紧迫的,厂长顾顺奇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工人一样奋战在第一线,虽然他喉咙很大,脾气不太好,但工人对他很服帖。那时的领导大概都是这样的。因为是真人真事,对蔬菜厂的情况又相当熟悉,所以我写得相当顺手。现在想来,这种文章相当老套,无非是记一件好人好事,或者是先进事迹,但在那时,只要写得通顺,有一点点文采,就是好文章。这篇作文是我平生第一篇应试作文,后来上了高中,得知竟然得了满分,我自己也想不到。数学考试的题目都不记得了,好像有几道应用题。
考好后没过几天,就得到口头通知,我被录取在这所新办起来的公社高中。暑假过后开学了,我先到大队集中,在郑善方老师的带领下到公社高中报到。学校坐落在草庵浜的东岸,机耕路(现洲泉公路)北面,共两个班,1班在南面,2班在北面,中间是一个天井,学校东面是公社所在地,西面浜对岸是联庄大队的种子场。校长是徐锦才老师,兼教语文,杭大中文系毕业,以前在太湖荡五七学校任教,公社高中成立后调来任校长,语文老师还有马建国,县城人,数学老师吴森林、唐建春,吴老师是崇福人,年龄略大,唐老师是洲泉人,浙师院(今浙师大)数学系毕业,物理老师吕剑洪是同福本地人,年纪最轻,二十刚出头,化学老师程宝中是南京人,说普通话,听起来有些费力。
刚开学的时候,学《毛选》化了不少工夫,初中毕业时当作奖品发给我的《毛选》派上了用场。不久,便认真学习文化课了,后来才知道,这年8月里,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学文化的热潮,“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那个时候人人皆知的口号。学校全称是同福公社高级中学,学校发票上盖的都是“桐乡县同福公社高级中学”的印章,是全日制学校,后来不仅全天学习,晚上也要学习。路远的同学,像联民大队(现在叫新农村村)、联合大队(现在叫合星村),走走要一个多小时,晚上就借宿在学校附近的同学家里和电影院上面的阁楼里。我是联中大队人,不近也不远,走走半小时,是住宿在家里的。那时经常断电,学校买了好些美孚灯,有一只搁在黑板下的水泥楞条上,一天我走过不小心碰到,掉了下来,碎了,弄了一身煤油味。学校中午只备饭,不备菜,所以早上上学时要备点小菜,于是天天冷小菜过热饭。烧饭师傅名叫张金夫,联中大队顾家埭人,近四十岁,个子很高,六十年代初嘉兴医专肄业,遇到“六二六三”下放,重新做了农民,后来到学校里来烧饭。老师们看到学生天天吃冷小菜,而且有些同学几乎天天吃甏里菜,很同情,要求张师傅买些咸肉来,切成薄片,放入米中同煮,烧成咸肉饭。第一次烧咸肉饭时,张师傅上一天就在小黑板上通知,意思是明天不用带小菜来校。张师傅虽然读过医专,也许是做农民太久了,知识都还给老师了,竟然将咸肉饭的“咸”字加了两点,写成了“减”字。于是“吃减肉饭”成了课余取笑张师傅的别称,一看见他,就“减肉饭、减肉饭”地叫。张师傅人很老实,笑咪咪地,一点也不生气。两年后,学校解散,他竟做了文化站的干部。
第一学期结束时,评了十名“三好学生”,我是其中之一,学校为了倡导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的氛围,敲锣打鼓到每个“三好学生”家里进行家访。轮到去这名三好学生家里,就让他走在最前面,其他学生敲锣打鼓,老师们走在最后,正是腊月里,农闲时节,到了村上,大人小孩都出来观看,影响很好,大人们都知道国家又要重视文化知识了,读书人又吃香了。
高考制度恢复,激发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1978年年底,学校为了迎战明年的高考,组织了攻关小组,有二十来人,并指定我与另外一名同学考文科,其余都考理科。但同福公社高级中学毕竟太小,师资也不齐全,历史、地理、英语老师都没有,英语成绩仅作为参考分,不计入总分的,所以无所谓,但我考文科,没有老师辅导,全靠自学,老师给了我几本书之外,还借给我一本《中国历史年表》,我如获至宝,竟然在笔记薄上全部誊抄了一遍,各个朝代背得滚瓜烂熟,想不到在第二年的高考中派了大用场,第一道题目就是考中国历史朝代名。此外,老师还允许我和另一名同学随时可以进入老师办公室,观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1979年初,桐乡五七大学(今教师进修学校)和桐乡二中招收补习班,学校推荐了10名学生参加考试,结果全部录取,轰动全县。学生大多报名参加了1979年、1980年及以后的高考,结果有近20名先后被录取。
1980年,社办企业开始兴起,同福公社最大的企业水泥厂开始筹建,需要一批技术人员,校长徐锦才老师向公社党委建议,并力主采用考试的途径录用。公告一出,社会青年上百人蜂涌报名,结果名列前茅的十多人全部是同福公社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们成了同福水泥厂的技术骨干,后来大多成了企业领导,现在又成了企业家。
同福公社高级中学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是同福历史上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我们是这所学校唯一一届学生。1978年,学校没有招生,1979年7月我们毕业后,学校便解散了,但是如果没有这所学校,我可能上不了高中,自然也上不了大学,我的许多同学也是如此。
沈剑峰 / 我镜头中的桐乡教育
作为一名桐乡教育人,我亲眼目睹了桐乡教育的蒸蒸日上。1998年,我从大学毕业来到乌镇一所百年名校、文学巨匠茅盾先生的母校——植材小学工作。那时的植材小学校舍比较陈旧,学校还有一些二层小楼和破旧的平房,总感觉和百年名校有些格格不入。而今的植材小学不仅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美丽校舍,还有智慧教育的特色支撑。
植材小学只是桐乡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桐乡的学校,校舍如此漂亮,校园如此迷人,设备如此先进,更值得骄傲的,是一位位教师展示实力,一位位同学从这块土地上走向世界,可以说是“学霸满天下”,让人为之惊叹,为之振奋。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