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第二次历史月考复习题资料
2021-04-12 13:51
来源:
作者:
对于历史的学习与复习,同学们要根据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巩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目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再认识。且历史的学习和复习要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
1、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重要的一步是在( )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汪辜会谈”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根据所学,1993年在新加坡,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2、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了( )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向科学进军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方面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3、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A.初等(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
B.初等(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
C.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
D.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的教育反面的相关知识点。女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的两个阶段.初等(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4、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计算机网络 B.电视
C.报纸 D.书本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一项成果实现的。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5、1996年被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的是( )
A.海洋高技术 B.激光技术
C.生物技术 D.信息技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863计划”相关内容。据题意1996年被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的是海洋高技术。选项中B、C、D不符合题意,A是正确答案,故选C.
6、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③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
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从题文看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表现。通过阅读所给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可知答案选项中D是正确答案,故选D。
7、新中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贡献是( )
A.建立了新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B.主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
C.成功地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D.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和实验
答案C
8、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所给提示,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知是东方红1号卫星.选项中A、C、D不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9、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除了“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外,还有( )
A.共同发展 B.和平与发展
C.促进共同繁荣 D.稳定与团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外交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题除了“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选项中,A、B、D不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10、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是( )
A.万隆会议 B.上海APEC会议
C.世界妇女大会 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外交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我国迄今举行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多边外交活动是2001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即APEC会议。选项中A、C、D不符题意,排除。选B。
11、以下各项,不是发生在1972年的是( )
A.基辛格秘密访华 B.尼克松首次访华
C.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D.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美外交的相关知识点。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发生在1972年的是尼克松首次访华、毛泽东会见尼克松、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基辛格秘密访华是发生在1971年,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
12、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惠 ⑤和平共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外交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 ( )
A.东海舰队 B.北海舰队
C.南海舰队 D.华东军区海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国防建设的相关知识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 )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③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提高就业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从题文看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制度的具体表现。所给选项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排除。可知答案选项中B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15、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
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意义。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据题意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选项中,A、B、C都是正确的,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材料二:周恩来在
A 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 B ”。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重大原则?(2ˊ)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了什么影响?(2ˊ)
(2)材料二的A指的是什么会议?(2ˊ)B指的是周恩来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3ˊ)这个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ˊ)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分)
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
(2)万隆会议;(2分)求同存异;(2分)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阅读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从材料看,通过两则材料三个设问考查了我国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点。
(1)此问通过材料一考查了我国建国后外交上的重大原则及其影响。共两问。第一问问我国的外交原则,一问这一原则的影响。从材料一所给的时间看是1954年,人物有中国的周恩来、印度的尼赫鲁,谈话内容是和平共处。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和平共处原则。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题意由此回答即可。
(2)此问通过材料二的阅读,考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的相关知识点。此题设有两问,一问参加的会议,一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通过阅读材料二,周恩来在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A指的是1954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B指的是周恩来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3)此问考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个方针发挥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打击了帝国主义分裂会议的阴谋,解决了亚非各国间的矛盾,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威望。据题意答出即可。
更多关于中学免费复习资料或者留学免费资料,可以在“上海新东方”微信小程序里领取。这些资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题型练习。且一些免费课的课程质量非常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学习体验。
上海新东方官方电话:4007021021。扫码收藏上海新东方小程序,更多最新中高考、留学资讯尽在上海新东方。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