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中考真题:精选初中语文经典试题练习
2020-06-08 22:41
来源:
作者: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一项是(2分) ( )
A.什么是快乐?教材列举了三种意见:一是清闲,二是创造,三是享受。
B.人民日报批某些“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指出革命题材不能太娱乐。
C.“现在生产的是什么产品?这个药是用来做什么的?”胡主席问道。
D.2013年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主题为“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人民日报》是报刊名,要用书名号。“指出”后面要用逗号。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最近,有不少日本人把户口迁移到了钓鱼岛,妄图把钓鱼岛从中国分裂出去,这真是自欺欺人。
B.全国推选文艺新人活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C.我市部署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D.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教学楼房倒塌事故,教育局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句有歧义,是部署“加强……的工作”,还是“部署和加强”某项工作,不明。
3、阅读杨绛的《人不炼,不成器》一文。(10分)
①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②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③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④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⑤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1)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说说文中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语段应当放在哪两段之间?理由是什么?(4分)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有自知知明,才可修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不炼,不成器(或: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3分)
(2)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1分)论证了“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这一道理(1分)。
(3)放在④⑤段之间。(1分)(理由)要点:从内容上说,文段开头一句“要求世界和谐”上承第④段的“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接着,文段由世界和谐谈到治国、齐家、个人修身,强调了修身的重要,而修身的重要又是第⑤段论述的重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放在④⑤段之间最合适。(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阅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是围绕标题“人不炼,不成器”这个观点来发表议论的,所以标题就是论点。
(2)试题分析:把人比作香科,这是比喻说明,“捣”“磨”都是指人的锻炼过程,“香”是指人的“成器”。比喻说明,主要是将说明内容形象化通俗化,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3)试题分析:阅读全篇,分析每段的中心意思,理清层次关系,找到它们与题目中提供的材料之间的联系。
4、阅读《强震为何再袭四川?》一文。(10分)
2013年4月20日早晨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在巨大的天灾背后,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这一次依然是四川受难?之前有一种说法是“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那么雅安这次的大地震为何还会发生?
找一张中国地图,大致看看四川省的结构。西部多山区,中间是盆地——这可能是我们对这个“天府之国”最为直观的印象。把视角切回到四川历来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如果将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图中,大致能发现——这些地震发生的地点,大致都排在西部的山区里,而且似乎平行于山区——盆地的交界线而呈线性分布。至于盆地中央,虽然会遭到地震的影响,但很少是直接的震中区域。
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投图步骤,可得出第一步推论:四川的地震,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这条俗称做“山”的地形,正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它是一条贯穿岩石圈的巨型地壳断裂系统,南北延伸越500公里,宽达70公里。于是,科学家们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中岩石的应力场发现,有一股强大的应力撕裂了它,而这股应力,则来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阶的地域——青藏高原。
应力场分析表明挤压应力来自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提供了巨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以至于在前锋形成这么巨大的断裂系统。根本原因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正面碰撞。这两个大陆之间的相撞堆出一个巨大的土堆,放在我们人类的视野下,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势——喜马拉雅山系与青藏高原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多发的地震,就是来自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巨大的能量释放,以机械波的形式传遍四周,便构成了惨烈的地震。
龙门山是山区与盆地两个地质体的接触带,由于对刚性客体来说,默认其力作用在两者交界的边缘,因此,山与盆接触的前锋带,便成为了应力场释放其机械力的集中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地震便多发了起来。
(摘自新浪微博,有删改)
(1)文中画线句中的“大致”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回答问题:为何四川多发地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强震为何再袭四川?”为题,有何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大致”表估计、推测,并不完全肯定(1分)。用了“大致”表明这些地震发生的地点,差不多排在西部的山区里,但并不完全肯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如果去掉就成了肯定“排在西部的山区”,太绝对化,和事实不符(1分)。
(2)四川西部正处于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带(2分)青藏高原方向的应力场持续对地壳提供挤压应力,当地壳中的岩石实在不堪应力的重压而破碎、断裂时,便构成惨烈的地震(2分)。
(3)采用设问句(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指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强震再袭四川的原因(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将“大致”一词删去,看看句意表达有什么变化,分析这个变化,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分析理解。
(2)试题分析:从第二第三段中找出相关文字信息作答即可,一是地形的原因,“与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山’有着相关性”,二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青藏高原提供了巨的应力场,持续不断地压迫它东部边缘的四川盆地”。
(3)试题分析:从句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再袭”,醒目,引人注意,也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提问题的形成,引发读者思考,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5、阅读张秀芝《27瓶黄泥咸鸭蛋》。(20分)
①我当了20多年的狱警,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各式各样前来探监的人,他们给服刑人员带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而给我留下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位叫“李大山”的服刑人员的母亲带给儿子的礼物——27瓶黄泥咸鸭蛋。
②这件事发生在20年前的一个初夏,一天,我正在监狱大门口值班,迎面走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肩上还挑着两个黑漆漆农村泡菜用的那种陶瓷坛子。老人对我说,她是来看儿子的,两个坛子里全是用黄泥腌制的咸鸭蛋——“大山平时在家时最爱吃的!”
③我知道李大山,他是因为工地上的老板拖欠自己工资,一怒之下,将对方砍成了重伤,结果被判入狱4年。服刑期间的他,情绪一直不稳定,非常不好管理。
④按照规定,探监时给服刑人员送点东西完全是可以的,但要把这两个坛子送进去却很有难度。因为根据要求,所有送到服刑人员手上的东西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筛查,像坛坛罐罐这类东西,极易被服刑人员改造成锋利的凶器,藏在身上惹事,因此是不允许被送入的。“奶奶,按照管理规定,这两个坛子是不能送到你儿子的手中的。”我无奈地对老人说道。听我这么一说,老人一下子瘫在地上:“干部同志,求求你一定让我把这些咸鸭蛋带给大山,他吃了就一定会好好改造的。”
⑤然后,老人便开始向我讲诉了这两坛咸鸭蛋的来之不易——得知儿子被判入狱后,住下乡下的她,并计划着要去数百公里之外的监狱去探望儿子。因为儿子最爱吃自己腌的黄泥咸鸭蛋,她决定带些过去。但是,之前她辛苦攒下的钱,全拿去赔偿医药费了,已经身无分文了。为了凑足路上的盘缠,60多岁的她在深秋的冷风冷雨里,赤脚赤手地下到藕田里,帮人扒藕,整整扒了一个月……之后,她开始上山去寻找最好的黄泥,好用它们腌制出最美味的咸鸭蛋。做完了这一切,在第二年的初春里,她上路了,肩上挑着两个陶瓷坛子——里面存放着七八十个咸鸭蛋,外加好几斤重的潮湿黄泥巴。她舍不得花钱坐车,决定一路走到儿子那去。她算好了日子,走到监狱大约需要花半个多月的时间,等走到儿子那里,鸭蛋正好完全入味腌好了,到那时儿子就可以直接吃了……
⑥听完了老人的这番讲述后,我就更加犯难了,只好请示上级,上级听后也很感动,给出的答复是:“让她换个其他的东西来盛放咸鸭蛋,比如,软性的空塑料饮料瓶之类的。”老人得到这个消息后,顿时又来了精神,连忙说:“我这就去找!”然后便迅速地挑起两个坛子,兴奋地一步步地走开了。
⑦再次见到老人,是在一个多星期后,这次她带来的是27个大大小小的塑料饮料瓶,每个里面都装着好几个用黄泥包裹的咸鸭蛋!原来,10多年前的当时,空塑料饮料瓶还远不像今天这般随处可见,因为当时喝饮料的本来就少,再加上监狱地处偏僻,更是难道能看到别人丢弃的空饮料瓶。为此,老人一直走到最近的一个小镇上,好在那里的垃圾堆里寻找,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将这27个瓶子集齐,装上坛子里的所有咸鸭蛋。
⑧当李大山看到母亲摆放在桌上上的27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饮料瓶时,并听完我的讲诉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他扑通跪了下来,朝着母亲离去的方向大声哭喊道:“娘,我一定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去!”
⑨老人临走时让我对她的儿子带句话:“好好改造,明年,妈还会来送黄泥咸鸭蛋。”
节选自2012年第34期
《环球人物》
(1)根据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4分)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⑴请你说出你对第⑤段中划线词语“正好”的理解。(3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⑥中的划线句子。(3分)
(3)文中作者多处提到“27个大大小小、的塑料饮料瓶”有何作用?(4分)
(4)本文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父母,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解的父母之爱。(6分)
【链接】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朱自清《背影》
答案:
(1)补充交代李大山入狱的原因,以及他的不好管理(2分),为下文他母亲送咸鸭蛋意义深远做铺垫(2分)。
(2) 1)“正好”写出母亲算好了日子腌鸭蛋(1分),突出了母亲的用心良苦,让儿子可以直接吃腌好的鸭蛋(2分)。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方法(1分),刻画出老人得知可以送鸭蛋给儿子时的兴奋激动(1分),充分表现出对儿子的爱(1分)。
(3)点题(1分);强调了这些塑料瓶来之不易(1分),表现了母亲为了给儿子送咸鸭蛋的执着,突出了母亲希望用母爱来唤醒儿子,让他迷途知返(2分,只答出“母爱”给1分)。
(4)《背影》中父亲笑谈生死,忍受病痛的折磨,却不愿在儿子面前表露,怕儿子担心,还时时惦记儿子(2分);文章中的母亲为了教育儿子,历尽千辛万苦弄黄泥咸鸭蛋送给儿子,用她的行动感化儿子(2分);面临中考在生活上母亲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父亲对我们学习上严厉的要求都体现了父母浓浓的爱(2分)。(每点2分,第三点联系实际谈父母之爱,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理解此段内容。上文提到李大山入狱,此段对其原因作了交代,下文写李大山不好管理,此段作了提示。
(2)试题分析:阅读“……正好……”本句,即可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算好了日子“”正好完全入味腌好了”“儿子就可以直接吃了”,字字句句都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3)试题分析:找到文中所写“27个大大小小、的塑料饮料瓶”的细节,分析其与人物心理和感情的关联,从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上理解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4)试题分析:结全文章和材料,就是要求以文章和材料中的事例为例,围绕“父母之爱”的话题,联系自己的生活,简要谈自己的理解,可以感想,可以评述。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