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武术魂,中国心
2017-08-29 15:44
来源:新东方整理
作者:新东方优能中学
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2017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于2017年9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播出后各地中小学纷纷组织学生统一观看。小编特地整理了开学第一课的观后感,更多精彩资讯,尽在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
武术魂,中国心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深邃的民族文化思想,形成了集技击、健身、欣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价值表现体系。因此可以说,中华武术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华武术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发展史,集抗争.探索……于一体。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它从一开始,就被中国人赋予了活的灵素,武术的魂中,注定有中国的心。
武术是养生之学。通过进行武术活动的锻炼,慢性疾病无形中消失了。这也是一种医疗治病的手段。中国的太极拳就因为其强身健体.修心治病的功用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舞蹈”“东方文化的瑰宝”。
武术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国人历来具有侠义精神,也崇尚侠义,无疑,这是中华武术的贡献。在中国作多的武侠小说里面,侠义是主人公不可或缺的品质,仙风道骨是练武之人最向往的模样,济世救人.扶弱济贫是多少侠义之人所推崇的境界!太极拳的鼻祖张三丰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华武术的魂是鲜明的,丰润的。它在和平年代,是养生的.儒雅的;而在风雨年代,它又是奋起的,抗争的。在一次又一次地抗争中,它保证了中国人一次次地启蒙和进步。它富有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挽救中国于屈辱中,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在抗争中不断的胜利,从来就没有缺少过中华武术的身影。
十九世纪中期,晚清王朝风起云涌,“义和拳”这个称号一时间崛起,响彻神州大地,1851年,太平天国在这样的旗帜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历史征程,中国农民的抗争达到顶峰,中国人的思想从此发生巨变,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开始,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制度第一次来到中国,促使一个王朝覆灭,新的年代诞生。这一次,中华武术以其特殊的作用被历史铭记!
中华武术是爱国的,救民的。二十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的侵略大浪涌到中国,中国陷入最深痛的屈辱历史。最初的抗争是微小而盲目的,因为政府的无能。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华武术大显神威。中国人民用西方人见了就怕得如见鬼神来临的武术开始最具有耐性的抗争。当日本鬼子在中国大地上筑起碉堡,扛起洋枪,支起大炮时,中国人用飞刀,长矛,大刀,箭……这些在西方人眼中最原始的工具,把侵略者打得心惊胆战。小刀会是当时最又名的组织,每到深夜,人们就来到敌人的城楼下,无声无息中,一个小飞箭出去,就又一个鬼子倒下来。弄得鬼子魂不附体,敌人的战斗力无形中被削弱了……或许,当时的中国人是无奈的弱小的,但无论怎样,中国人没有害怕过放弃过,始终在抗争,在奋进。中华武术陪着他们走过,一起为了民族的存亡奔波呐喊,见证了那段苦难岁月。
中华武术更是深刻的,富有内涵,无论在什么时候,它都教育着人们。中华武术的教育功能是武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尚武崇德”“尊师重道”是武术界奉行至今的准则。人们在练武中,不断地学会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中华武术要求人们扶弱济贫;要求人们做人光明磊落.顶天立地;还要求人们堂堂正正的行事。
一首《中国功夫》不仅唱出了中华武术最为核心的功夫名,还唱出了中国人心中对中华武术最最真切的体会,更唱出了中华武术最朴质的内涵:
卧似一张弓 站似一棵松 不动不摇坐如钟
走路一阵风 南拳和北腿 少林武当功
太极八卦连环掌 中华有神功
棍扫一大片 枪挑一条线 身轻好似云中燕 豪气冲云天
外练筋骨皮 内练一口气 刚柔并济不低头 心中有天地
清风剑在手 双刀就看走 行家功夫一出手 就知有没有
手是两扇门 脚下是一条根 四方水土养育了 中华武术魂
东方一条龙 儿女似英雄 天高地远八面风 中华有神功
......
时间在流逝,历史在向前。传承了中华武术魂的中国人,把“中国功夫”这一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创举,带到国际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中华武术大放异彩。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中华武术将会永生固存;
也没有理由不去呐喊:中华民族将永远年轻!
——因为:武术魂.中国心,永远在一起!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