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报班:   
快捷登陆: QQ登录 微博登录 你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账号 密码 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初中>中考>中考化学>正文

中考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

2017-07-21 15:26

来源:中考化学

作者:佚名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为您收集整理中考化学之生活中常见的盐。更多中考化学相关学习资料,请继续关注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

一说起“盐”,大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的食盐。其实食盐只是盐类物质的一种,我们化学上所讲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一、氯化钠

氯化钠俗名食盐,化学式为NaCl,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它不仅是饮食中的调味品,而且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人体体内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机体内的盐量不足,会产生体虚、肌肉痉挛等现象,但食用量过多,同样不利于身体健康。当人们长期食用过咸的食品后,钠在体内的积蓄量增多,于是大量的钠和水就会进入到血管中,造成血容量增高,血管壁水肿,引发高血压。所以平常不能吃太咸的食物,成年人每天摄入体内的食盐量,国际标准为5 g以下。

氯化钠在工业上的用量和作用远远超过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它在自然界分布广、储量高,是制取金属钠、氯气、氢氧化钠、盐酸、纯碱的原料,工业上也曾用氯化钠和硫酸反应来制取盐酸。由于氯化钠俗称食盐,因此制成的酸也叫做“盐酸”,取其由“咸盐制得的酸”的含义。

氯化钠的自然产出主要来源是海水,其次还有盐湖、盐井或盐岩。自然产出的氯化钠里含有较多的杂质,通常叫做粗盐。粗盐中因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而易潮解。粗盐经过提纯精制成为纯净的氯化钠后则不易潮解,粗盐提纯的主要过程是溶解、过滤、蒸发。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看到前一个俗名,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奇怪,碳酸钠不是一种盐吗?为何又叫它“纯碱”?这是因为碳酸钠的水溶液具有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pH大于7,所以人们把它称为“碱”是很有道理的。与氢氧化钠这种强碱相比,碳酸钠的碱性要弱得多。这一点正好决定了碳酸钠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比如饮食、洗涤等方面使用的碱其实都是碳酸钠。在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为了防止烧碱的强腐蚀性,也常用碳酸钠代替氢氧化钠。

碳酸钠除了具有一定的碱性外,更重要的化学性质还有它能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比如Na2CO3+2HCl2NaCl+H2O+CO2↑,在做馒头时,面团经发酵后要揉进适量的“碱”——碳酸钠。它是利用碳酸钠和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使面团膨胀后蒸发的馒头疏松多孔。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常用它来做发泡剂。油条是人们喜爱吃的油炸方便面食,其之所以酥松可口,是因为在油炸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气泡。油条是怎样发泡的呢?用的发泡剂就是NaHCO3。NaHCO3遇热不稳定,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遇热更容易发生分解反应:普通食用植物油沸腾温度约为250℃,在此温度下NaHCO3分解得较完全,生成的CO2、H2O都是气态,因而使油条发泡。NaHCO3与Na2CO3一样也能与酸发生反应,并且反应速度很快,NaHCO3+HClNaCl+H2O+CO2↑

碳酸钙是自然界中大理石、石灰石、白垩的主要成分,实验室常用它做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CaCO3+2HClCaCl2+H2O+CO2↑碳酸钙除了可做补钙剂,还是牙膏内的摩擦剂,通常由纯碱和熟石灰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碳酸钠(Na2CO3)、碳酸氢钠(NaHCO3)、碳酸钙(CaCO3)在组成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含有碳酸根离子(CO),所以它们都属于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我们把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酸、碱、盐之间。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但并不是任何酸、碱、盐之间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要求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

相关推荐:

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电离”和“复分解”知识小结


中考化学|化学酸与碱十大常见问题解答

中考化学|银器可以试毒的化学原理

更多中考化学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打开我们【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的【中考化学】频道,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涵盖上海初中高中各方面学习升学相关的资讯和资料。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欢迎各位同学家长的浏览和学习。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