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最新动态
大家都在看
老师:读不懂题的你应该来看看
2019-11-29 15:02
来源:
作者:
对,只要读懂题目就行。但他们做到这一点真的有困难。
一道综合类的生物大题,可能包含数百字的陌生题干,闻所未闻的陌生概念,如蛛网般的流程图,复杂的曲线和表格,以及闻所未闻的仪器和技术展现的实验结果。他们都被称为题目“背景”,越到后期,生物大题的背景越多。但无论这些生物大题看上去如何吓人,它们也不会跳出高中生物的知识范畴。理论上,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体系去理解题目中的新概念,再通过流程图的形式构建信息和实验逻辑,之后即可运用相应方法解题。这类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于其他人而言,是水到渠成或明摆着的事情。
学生基础知识和方法上若没有明显问题,但依旧读不懂题,欠缺的可能就是理科阅读能力了。
理科阅读是阅读能力的一种,和我们常说的文学阅读不同。语文学科和其他文科类学科通常有很多参考书籍,授课教师旁征博引,博古通今,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广度。而理科阅读更多是对一个现象加以解释和探究,或利用理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个人而言理科阅读可分为科普性阅读和科学性阅读,科普性阅读倾向于扩展广度,所涉及的知识较浅,知识面较广,比较偏重趣味性,类似于我们阅读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各种百科全书,整体阅读强度较小。而科学性阅读倾向于知识深度,会针对一个事件进行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运用各种原理、仪器、技术,引用曾经的发展历程和实验数据,最终得出结论。例如《环球科学》、《Newton科学世界》等,整体阅读强度较高,逻辑性和学术性非常强,学生在大学阅读的各类论文就是典型的科学性文章。
课堂上,老师们运用自己非常优秀的讲解能力,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各类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从理科阅读的角度来看,这类课程依旧属于科普性的课程。但就生物学科而言,高三的题目早已是科学性的,它们的背景是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最前沿科研进展,其每一问可能都是生物学家们曾经奋力研究和研讨的内容。学生的读题过程就好似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与到科研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早已和新课中的概念讲解完全不同。而学生读不懂题,实际上是理科阅读缺乏了“科学性阅读”的训练,导致科学素养的缺失。试想一下,《十万个为什么》这类书籍大部分人之前都读过,但有多少人有持续阅读科学文章或定期观看科学类纪录片的习惯呢?
我曾向同事请教,面对有基础有意愿但读不懂题目的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很多老师采用的途径就是提供一个学员可以接受的解题思路,带着学员一点点读题,仔细分析每一句话,直到学生看懂为止,再一个个填空地推进和解答。课上课下,每一道大题如此反复,锤炼解题方法,学生会在若干次课之后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学生提升所需的课时无法确定,而且一段时间后,学生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类似问题,需要重新锤炼。如果从理科阅读的角度分析,我们所做的只是让学生去按照我们的步骤理解题目,在不断锤炼过程中形成思维定式,进而完成某一类或某几类问题,并没有起到让学生训练科学性阅读的作用。即使学生能够为此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没有达到科学性阅读的要求,即使升入大学,面对晦涩的论文,也很难看下去。
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给学生训练理科阅读,尤其是科学性阅读呢?一对一老师在配合学校进度,引导学生的进行理科阅读时训练可以尝试做到三个“尽量”:尽量让学生多想,尽量脱离应试,尽量早。
“尽量让学生多想”,阅读能力的训练,不是告知学生“是什么”,而是提供背景,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老师在课上对不合适的思路适当加以纠正,并引导学生走到正确的轨道上。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可在知识层面加以提示,让学生逐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量脱离应试”,老师们可在取材上可以使用社会热点、科学前沿,和学生讨论相关科学进展的知识原理和发展前景,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小型实验让学生自主完成。这些内容可以来自于百科全书、纪录片、微博热点、微信文章。是让训练减少很多功利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下也能主动进行相关练习。
“尽量早”,北京高考改革后,生物学科的新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批判性思维和实验探究模块,其目的在于提醒学生和老师,科学性阅读要从讲新课时就开始训练,训练强度和深度根据学生的知识广度而定,教师对科学性阅读的引导已成为课上必需的一环。如果学生高一就来上课,老师备课时一定要适当加入科学性阅读的时间。即使学生高三才来,也要对科学性阅读进行启蒙和提示。
中考热点资讯
大家都在看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