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高考报考>正文

2016上海高考名校系列:沪上百年名校篇

2015-11-10 16:05

来源:新东方优能中学

作者:中学栏目编辑


  上海,又称“魔都”。这里,是中国最为活跃的经济动脉——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这里,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这里,是五百强公司偏爱的总部选址,充满了各种机遇与挑战。在这里读大学,相信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增添一笔宝贵的回忆。新东方优能中学为大家带来了2016上海高考名校系列:沪上百年名校篇。相信你能在这里找到你心目中的象牙塔。

  1、交通大学

  原名“南洋公学”,国人在沪自办的第一所大学。与湖北自强学堂并称为晚清京外办学成效卓著的官办新式学堂。1896年由盛宣怀奏请购徐家汇地创办,并另从招商局、电报局每年调十万两作为学校的常年经费,因上海沿海旧属南洋,故称“南洋公学”,首任校长何嗣焜。在中国教育史上首立四院,建立配套的教育体系。师范院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端,为公学培养师资;外院即附属小学;中院,属中学性质;上院,属大学性质。外、中、上三院均为四年,三级衔接,逐年递升。1897年外院编印的《蒙学课本》及算学、物理教科书等,为国人自编中小学教科书之始。1904年起,随轮船、招商两局隶属关系变动,数易其名,历称 “上海商务学堂”、“商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1年与唐山工专、北京邮电学校、铁路管理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 1927年改称为“第一交通大学”,1928年定名为“交通大学”。今址为华山路1954号。

  相关档案有:南洋公学大事记姓氏录(1896年~1916年)、南洋公学上海分会出版的《南洋周刊》(1919年~1925年)、南洋公学出版的《南洋学校》第1期(1922年)、南洋公学同学录(1923年、1928年、1937年)、南洋大学年刊(1923年)、南洋大学出版的《南洋》(1925年、1926年)、南洋大学30周年纪念征文集、校友录(1926年)、交通大学年刊(1931年)、上海市公用局关于交通大学参加工业及铁路展览会的文件(1933年)、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交通大学申请登记的文件(1947年)、《上海各图书馆概览:“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1934年)、交通大学毕业纪念刊、级刊(1926年~1949年部分年份)、交通大学一览(1936年)、交通大学概况(1943年)、交通大学出版的《交大生活》(1947年~1949年)、交通大学迎春社出版的《迎春》第1期(1948年)、《交通大学报刊》(1948年)、华东高等教育局关于交通大学纺织系、上海工专纺织科、上海纺织工学院合并为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指示(1951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关于交通大学院系调整的意见(1955年)、高等教育部关于交通大学内迁的决定(1955年)、交通大学关于教师情况的汇报(1958年)、教育部、上海市人委、高教局等单位关于交通大学调整领导关系、改并学校的来往文件(1959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关于交通大学概况(1959年)、交通大学知名专家名册、高知人物简编(1961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关于交通大学等院校毕业生教学质量调查报告(1961年)、交通大学填报的重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表(1962年)、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编写工商企业史及交大学生运动史工作情况报告与意见等文件(1963年)等。




  2、上海理工大学

  1906年由美国南北浸会牧师万应远和柏高德择军工路土地27亩为校址创办。1908年正式成立,初名“浸会大学堂” ( 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设大学、神学院两部。柏高德任大学校长,万应远任神学院院长。1911年两部合并,1914年易名为“沪江大学”,英文仍沿用旧称,简称Shanghai College,经费由美国南北浸会捐助。1917年由美国弗吉尼亚教育部授权颁发学位。1919年后始分文科、理科、宗教课、社会科、教育科、历史经济科、商科等,并添置设备,规模初具,为东南六大大学之一。1928年刘湛恩受聘为第一任华籍校长。1929年向国民政府立案,学校英文校名改称University of Shanghai。抗战期间校舍损毁严重,迁入租界继续办学,改称“沪江书院”,后在重庆设“沪江大学分校”。1946年迁回原址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该院各系归并入在沪其他高校。原地现建为上海理工大学。

  相关档案有:沪江大学简史(1906年~1934年)、沪江大学毕业特刊(1917年、1928年)、沪江大学10周年纪念刊暨毕业刊(1918年)、沪江大学图书馆落成纪念(1928年)、上海市教育局关于沪江大学立案文件(1928年)、沪江大学沪东公社一览(1929年)、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致上海市银行开幕典礼的祝贺信(1930年)、沪江大学一览(1934年、1935年)、沪江大学年刊(1936年~1948年部分年份)、沪江大学关于历史考证书(1937年)、沪江大学工作细则(1938年)、上海市警察局老闸警察分局关于调查沪江大学同学会集会情况的报告(1945年)、沪江大学进修团契出版的《进修》第1期~第4期(1947年)、上海市停办高等学校联合办事处关于处理沪江大学学生毕业、复学和发给学历证件的来往函件(1953年、1954年)、上海市1952年停办高等学校联合办事处关于沪江大学债权的专题报告(1956年)等档案。



  3、复旦大学

  1905年,马相伯为抗议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南从周的专制行为,率原震旦书院的部分师生离校,由两江总督周馥拨原吴淞提镇行辕址创办“复旦公学”,校名含有“复建震旦”之义。1912年,当局拨徐家汇路的李鸿章祠堂地基(今华山路1626号)为校产,分预科、本科两科,1917年本科改名为“复旦大学”,仍由马相伯任校长。1923年迁入江湾地(今邯郸路220号)新校舍。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时,迁庐山、重庆等地, 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原址。解放后复旦大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并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相关档案有: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关于扩充高等教育的请愿书(1917年)、复旦大学甲子年鉴(1924年)、复旦大学章程(1929年)、复旦大学抗日救国会宣传委员会编《抗日救国》第1期~第4期(1931年)、复旦大学校长关于该校学生被捕事给钱新之的信件(1934年)、复旦大学关于30周年校庆纪念典礼的文件(1935年)、复旦大学文摘社编《现代文摘》第1、第2期(1937年、1946年)、复旦大学文摘社编《文摘》第7~第9期(1947年、1948年)、复旦大学校刊校友节特刊(1942年)、复旦大学毕业生同学录(1930年~1944年部分年份)、《复旦大学一览》(1937年、1947年)、复旦大学毕业生纪念刊(1946年~1951年部分年份)、上海市政府会计处关于复旦大学李登辉退休金的文件(1947年)、毛 泽东给复旦大学的题词(1951年)、复旦大学组织情况统计表(1954年)、中央高教部、中 共上海市委高等教育科学工作部与复旦大学有关师资进修问题的来往文件(1955年)、复旦大学教师参加社会活动兼职情况(1955年)、复旦大学关于一、二级教授名单的调整和补充(1956年)、复旦大学关于加强学校领导调整行政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案(草案) (1958年)、复旦大学关于蔡祖泉、卢鹤发等人的先进事迹材料(1960年)、上海市教育局关于复兴中学划归复旦大学领导的通知(1960年)、复旦大学知名专家名册(1961年)、教育部关于同意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的批复(1962年)、复旦大学领导干部名册(1962年)、复旦大学正、副教授名单(1964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关于复旦大学新校门工程的来往文件(1964年)、中 共上海市委教卫部关于向复旦大学蔡祖泉同志学习的通知(1966年)、复旦大学向建国20年大庆献礼的科研项目统计(1969年)等档案。


  4、华东政法大学

  前身是近代上海著名的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购进西区吴家湾地84亩兴建校舍,并将培雅和度恩二书院迁入新校,改名为“圣约翰书院”,校长施约瑟。1887年卜舫济任校长后,将英语教学列为各科之首,并于1892年添设正馆,教授大学本科课程。1896年学校形成文理科、医学科、神学科及预科的教学格局,成为沪上唯一高等学府。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毕业生享有美国同等大学资格。1913年添设大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形成预科、本科、大学院三级教学阶梯。后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医、农五个学院16个系的著名大学,于1947年向国民政府注册。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该大学时并入其他高校,校址随后由华东政法学院使用。历届校友中以服务工商、教育、外交、医务界为多,知名者有刘鸿生、颜惠庆、顾维钧、宋子文、邹韬奋等。

  相关档案有:圣约翰大学历史事实考证(1879年、1952年)、圣约翰大学校务会、行政会、校董会会议记录(1909年~1949年部分年份)、校刊(1921年~1949年部分年份)、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陈光甫与杨敦甫等关于介绍德国钢铁联合会总编辑Peterson来华访问、陈光甫接受圣约翰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的来往函电(1929年)、《圣约翰大学六十年》(1930年)、上海市社会局关于圣约翰大学申请登记的文件(1947年)、中央教育部关于圣约翰大学等14所学校停办结束工作的文件(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圣约翰大学更改校名的文件(1951年)、上海市1952年停办高等学校联合办事处关于处理圣约翰大学学生休学、复学、转学、及发给毕业肄业成绩证明书等来往文书(1952年)、圣约翰大学移交清册(1952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关于圣约翰大学及圣约翰中学校舍使用问题的决定(1952年)等档案。



  5、同济大学

  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德国侨民宝隆在上海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同济医院对面(今长征医院门诊部)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后又购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空地建造新校舍,因增设机械、电工专科,遂改称“同济医工学院”。1917年改称“中法通惠工商学院”。同年迁入吴淞中国公学原址,改称“私立同济医工专科学校”。191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拨款一万元扩建校舍,并改名“私立同济大学”,成为规模宏大的大学。1927年南京政府派张仲苏为校长,并收回国有始用今名。1927~1937年为该校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吴淞时代”,以医科闻名全国。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校址部分被毁。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校址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择其美路为校址,次年陆续迁入新校。解放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医学院并入上海医学院,此后该校致力于发展土木工程、建筑专业,今为全国重点大学。

  相关档案有: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1928年)、国立同济大学一览(1930年)、《上海各图书馆概览:“国立”同济大学图书馆》(1934年)、上海市教育局关于同济大学呈报的战时损失调查表(1936年)、同济大学同学会会员录(1945年、1947年)、上海市政府会计处关于宝隆医院划归同济大学的文件(1946年)、同济大学同济人社出版的《同济人》第3期~第10期(1948年)、同济大学报刊(1948年)、上海市军管会卫生处、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卫生处关于同济大学医院划归市卫生局建制的函(1949年)、同济大学关于中美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创立情况(1949年)、同济大学毕业纪念刊(1949年)、同济大学医学院概况(1950年)、同济大学李国豪关于工学院学制及课程改革经过的文件(1950年)、同济大学关于迁移、合并事与上海法学院的来往函(1951年)、上海高等教育管理局关于院系调整方案的意见(1955年)、中 共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关于对同济大学夏坚白、李国豪、杨钦三先生晋级问题的批复(1956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关于同济大学的概况(1959年)、同济大学知名专家名册、高知人物简编(1961年)、同济大学正、副教授名单(1963年)、同济大学填报的科技成果表(1965年)等档案。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百年名校档案对了解20世纪一百年来近代上海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利用者可通过上海档案信息网( www. archives. sh. cn )及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档案利用窗口查询相关档案。为了便于利用者查找利用,我馆编制了《百年名校档案专题目录》。该专题共收录创办至今约一百年的学校三十五所,分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三大类,大类下以每个学校为单位选材著录,共收录档案条目8000余条,档案起止时间为1850年至2005年。案卷主要分布在:解放前上海市政府(Q1)、上海市社会局(Q6)、上海市政府会计处(Q124)、上海市教育局(Q235)、大同大学(Q241)、沪江大学(Q242)、圣约翰大学(Q243)、震旦大学(Q244)、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U1)、上海法租界公董局(U38)、日伪上海特别市政府(R1)、日伪上海特别市教育局(R48);解放后中 共上海市委(A1)、上海市人民政府(B1)、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文化教育办公室(B3)、上海市教育局(B105)、上海市高等教育局(B243)、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B244),以及外文资料(W1)、中文资料(Y8)、照片档案汇集(H1)、现行文件(J7)等全宗。此外,还有零星材料散布在其他案卷之中。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2016年上海高考名校系列:中国最美大学篇
2016上海高考名校系列:最强工科大学篇
2016年上海高考名校系列:综合实力最强大学篇
2016上海高考名校系列:最强文科大学篇
2016上海高考名校系列:经济管理专业名校篇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权威专业的中高考学科培训

雄厚师资,优化方法,专注提分,提供最实用的学科解析及试卷干货。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