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正文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复习题资料

2020-12-14 14:09

来源:

作者:

语文是一门主科,占分比重大。在高三这一年里,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各科规划才是最好的方式。语文素养并不等同于语文分数,只要复习策略应对得当,且通过试题的不断练习,就能够让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_______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

③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

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

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

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 B②①④⑥③⑤

C②⑥③⑤①④ D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A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美国计划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体系,以防范伊朗等国可能发动的导弹袭击,这一计划遭到俄罗斯特别是国际社会的质疑。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题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D.由白先勇改编、苏州昆剧团演出的青年奋斗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近百场,场场98%以上的座位爆满,赢得了年轻人对昆曲的关注。

答案C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一本名著、一部电影、一台话剧、一首歌曲,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虽历经久远年代,但至今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可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正因如此,中国人谁没读过四大名著?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又怎么能少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倘若少了其中的一部,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而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作者都耗尽毕生心血,经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有的甚至一生磨一书,一生磨一戏,一生磨一歌,创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热情之高,速度之快,集数之多,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惊讶不已。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今天有位大手笔改编了某某名著,明天又一大导演改编了某某电影。其实,充其量是把不足两小时的电影拉长为电视连续剧,其中,不乏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何以如此?说穿了,就是金钱驱动,利益所致,改编越长越来钱,导演名声响天下,演员身价百倍升。至于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等等,似乎大可不必在意。反正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死人不会与活人打官司,何必较真呢!这就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其实,恰恰相反。比如,一些关于革命史的文艺作品,广大读者和观众知悉历史,当年参加南征北战的老战士尚健在,这么一来,新编经典越多,笑话越多,弄得那些穿帮的大编导们狼狈不堪,不知如何应对。这些年,连续新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响平平,就是例证。“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也不知缘起何日,各地又冒出了文化“啃老”的怪现象。只要读读新闻就不难看到,这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黄帝故里、姜尚故里、老子、庄子故里之争到曹操、华佗故里之争。从赵云故里、诸葛亮耕地之争,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于是,有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对此现象,人们称之为文化“啃老族”。文化“啃老”,表面上看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其实并不尽然。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厚古薄今,对当今文化不自信者有之;盲目开发、受利益驱动者有之;热衷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政绩者有之;仿佛一旦争到了名人故里,便有了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身价倍增,门票大涨,不尽财源滚滚而来。其实,错矣。对于名人故里、古人坟墓,理应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才是

当务之急。

依我看来,“经典”新编,切莫急功近利,一哄而起;文化“啃老”,切忌躁动,蜂拥而至。只有慎之又慎,不为金钱所动,才能使“经典”神韵无穷,历史遗存光彩夺目,闪烁着文明和智慧

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而仰之。(节选自《人民日报》)

1】从原文看,下面对经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名著电影还是话剧歌曲,只要当年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历经久远年代,仍百读、百看不厌,传唱不衰者,都可称之为经典

B.在读书人乃至普通人家的书橱里如果少了四大名著甚至少了其中的一部,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就不像真正的读书人家。

C.《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四大名著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代人的骄傲,所以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

D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精益求精而成,甚至创作者为此耗尽毕生心血,因而经典作品才能神韵无穷,令人景而仰之。

2】下列的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触目众多媒体便可得知,影视圈掀起了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其实都是添枝加叶,胡编乱造,张冠李戴,偏离原著。

B经典作品的改编成功,绝非一日之功,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赢得一片掌声和满堂喝彩的。

C.影视圈掀起的经典热,刮起了改编风。热情高,速度快,声势大,却不去尊重经典原创、注重史料真实、慎重改变情节,究其原因,诸多经典作者早已作古。

D.文化啃老,虽然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古代名人的尊重,但是在复古热的背后暗藏着不便言明的诸多动机,这些都无益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没有渊博的知识、缺少表演手法和创新能力是很难将经典作品改编成功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山间铃响马帮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改编,反响平平,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B.近年来名人故里纷争四起,出现了五省七地争二乔、三省四地争曹雪芹,甚至跨国界的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这些地方,言必古人,艺必古典,以此炫耀当地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真正的动机却并非如此。

C.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急功近利,一哄而起的经典新编,浮躁短视,蜂拥而上的文化啃老,都不能使经典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更不能使文明和智慧光芒的文化世代流传,令人景仰。

D.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古代名人,需要重温历史、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以名人、古人的聪明智慧教育后人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变革的时代。

 

答案:

1B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似乎就缺失了家庭的文化气息

 

2】试题分析:A“都是错。原文是其中,不乏添枝加叶……”C只是给胡编乱造者吃了颗定心丸,并非唯一原因。D只是表面上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实际上不是。

 

3】试题分析:大凡上了年纪或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错。文章中有依我看来的说法,只是一种普遍的认识,不表示任何范围。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谁是谁的痛

① 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浑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

②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

③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说吧!”儿子说着,走了出去,随手把门给关上了。忽然门又开了,儿子探出一个脑袋:“ 爸,你别乱跑。紧接着又是关门声。

④婚礼在一片祝贺声中进行着,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司仪走到前面,宣布所有的亲友就位。然后主婚人证婚人等在接连不断的掌声中送出了自己的祝福。忽然听到一声:“请新郎父亲讲话!”⑤来了!一个声音传来。人们纷纷扭转头,只见一个乡下老头从后面正拨开人群急匆匆地往前面走来。这时,有的人已经忍不住笑出声来。只见他挽着西装的袖子,露出了黑黝黝的臂膀。

⑥新郎慌了,快步走到司仪跟前小声地说了什么。只听司仪道:“由于老爷子一路劳顿,嗓子变得沙哑,但他依然带来了对儿子儿媳最真诚的祝福……”儿子走到父亲跟前,皱着眉头小声说:“你怎么这个时候出来了?你不会讲话,心里就没数……”正说着,只听到司仪又高声宣布:“今天,公司的董事长梅先生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儿子赶紧离开父亲,笑容可掬地向梅先生迎去,赶到前面的父亲僵立在那里,在众人面前挤出了尴尬的笑……

⑦父亲回家了,他买了好多喜糖分给乡亲们。晚上,他把妻子的遗像又擦了一遍,说:“老婆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我把咱们的儿子养大,供他上了大学,如今也娶媳妇了。”然后他后退了一步,整了整那身西装,毕恭毕敬地站在那里,大声说:“请新郎的父亲讲话!”接着又向前迈了一步,朗声背出了自己的贺词。

⑧就在一个月前,父亲就打听到城里人结婚都要让父母讲话的。父亲是个文盲,从没到过隆重的场合。他发誓不能给儿子丢脸,便特意找到本乡最有名的教师,为他写了篇讲话稿,还让人家一句一句地教会他,每天都要背诵一遍。

⑨父亲对着妻子的遗像一口气背了几遍,背着背着,不觉泪流满面……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之还要花钱,所以有严重晕车毛病的父亲几年来一直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

B.打电话问父亲能否去参加婚礼时,其实儿子的内心觉得父亲不去也可以,而父亲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必须去。

C.第段中,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一语言描写,真实地表达出儿子对自己父亲此刻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尴尬、懊恼和愤怒。

D.儿子对父亲是有感情的,他于情于理都觉得父亲应该参加自己的婚礼,但是他和父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他不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E.这篇小说以婚礼为线索,深刻揭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异,既赞美了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又流露出对他们缺乏文化的忧虑和无奈。

2】第段插叙的内容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3】你认为小说标题谁是谁的痛有什么含义?(6分)

4】读完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触?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BD

2是塑造父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他对儿子婚礼的重视,对儿子深沉的爱。照应第⑤⑥两段,使前文父亲一边喊着来了,一边拨开众人上前的行动有了心理基础,而且也使读者更深理解了父亲僵立在那里的尴尬。为小说最后父亲泪流满面做铺垫。

3在儿子心中,父亲身份低下,是个文盲,是他的痛。在父亲心中,儿子对他的冷淡以及忘情是他的痛。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使我们每一个人痛心。

4】父爱如山。父亲艰难地把儿子养育大,为了在儿子婚礼上不给儿子丢脸,父亲做了充分的准备。在遇到尴尬后,他默默地回到山村独自痛苦,保全了儿子的所谓脸面。付出一切,忍受一切,无怨无悔,在儿女成长中默默老去。我们不该忽视这份爱,更不该伤害我们的父亲,不能让他们因我们而心痛。(解答本题应从父爱如何对待父爱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分析作答。)

 

解析:

1】试题分析:A不愿意去儿子所在的城市概括不准,父亲主观上是愿意而且渴望去的。C皱着眉头小声说不是语言描写是神态描写,懊恼和愤怒也不符合人物心理。E项婚礼不是明显的线索,主题归纳也偏离了文本。

 

2】试题分析:小说中的插叙一般都对人物的塑造起着补充的作用,反映的是人物的某一个侧面,另外,情节上也会合其他的部分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照应、铺垫)。

 

3】试题分析:应该说题目设置很巧妙,一本学生能说出前面两点,但是很难说准最后一点,这种因为特定原因而造成的晚辈对长辈的冷漠(亲情缺失)正是当下最突出的社会问题,的确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彻骨的痛。

 

4】试题分析:注意围绕文章的主题和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感情倾向和态度来谈自己的感受。另外,对传统美德的申述也是答题的要点。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已②,碧玉调将空好音③。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④。

注释:①汪元量:南宋末人,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

②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③碧玉:“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苑》)

④劲气:寒气。

1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5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动作神态表达愁绪(2分);颔联用典(1分),写空有黄金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2分)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2分)。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2分)。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一般的,学生做这类题时一定要有知识体系,如何表现,只有两种:直接,间接。直接表现的又可以细化,外貌的、动作的、心理的等等;间接的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咏史怀古、即事抒情等等,题目的范围只有两联,因此学生可就两联的内容展开分析。

 

2】试题分析:表现手法学生应该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网络,根据诗歌的后两联内容,不难看出是借景抒情,第二问要求学生结合整首诗分析作者思想情感,也属于常规考题。第一道题已经很明显的提示学生,这篇诗歌的主要思想情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但是有万千种,本诗的感情是哪一种呢?根据注释,我们知道,这是作者在南宋被灭,自己被掳后所作,则可以推知,必有家国愁思和亡国之恨。

 

 

更多关于中学免费复习资料或者留学免费资料,可以在“上海新东方”微信小程序里领取。这些资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题型练习。且一些免费课的课程质量非常好,能够给孩子带来很好的学习体验。


上海新东方官方电话:4007021021。扫码收藏上海新东方小程序,更多最新中高考、留学资讯尽在上海新东方。

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方上海学校微服务】,为您提供课程咨询、优惠活动、新闻查询、学习资料包领取等功能服务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