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正文

高考试题:辽宁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卷与答案

2020-08-10 09:59

来源:

作者: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上,2500多名科学家决定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逐出行星行列。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至此尘埃落定,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

B.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耸人听闻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C.外援和主教练在出场费和转会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最终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D.港口区的决策者早已深悟此道,亦步亦趋,紧跟时代潮流,敞开胸襟,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这第一要务,使自古以来的穷困之地走上了致富之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尘埃落定多用来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符合此句语境。B项的耸人听闻指本无事实,故意编造夸大之语使人震惊。煤矿爆炸案的发生是事实,并非夸大编造。属近义成语误用,应改为骇人听闻C项对象用错,琴瑟失调指夫妻间关系不和。不符此句语境。D项的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贬义。不能表示紧跟潮流。不符此句语境。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                。依此类推,           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①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②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③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④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⑤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③①⑤②④     B③④②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⑤③④①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依此涵盖的范围。③④句先从正反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举例说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无数的创作经验表明,只要来自生活,发诸于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B.对于上海部分小学为了避免学生意外受伤而不准他们到操场上玩耍的做法,部分家长表示这样做是在圈养学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为了应对水危机,中国政府去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施行流域限批和河流休养生息,并试图通过调水解决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辨识病句,最基本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项的诸于成分赘余,字多余。C项成分残缺,施行后面缺少宾语政策D项语序不当。应当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规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文本关于格律的论述,从第二段开始。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知D项以偏概全,文本不是都从,而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2】试题分析:将此题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发现A项理解错误,应该是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3】试题分析:将此题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对照,可发现D项无中生有。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在文本中无处体现。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野极谏,不听。野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①扈跸:护从皇帝出行。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②土木:土木堡,地名,明英宗在此被瓦剌军俘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按:巡查

B.责以督率修缮责:责备

C.诸权贵人不能无望望:怨恨

D.擅举人自代擅:擅自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于谦正直的一组是                   

①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②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

③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                ④太行伏盗皆避匿

⑤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            ⑥劾谦以久不迁怨望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谦小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将来长大后可以做救世的宰相。

B.于谦做事有魄力,能为百姓着想,从而得到皇帝赏识,越级提升他为兵部右侍郎。

C.由于于谦不向当时把持朝政的三杨行贿,而受到打击陷害,被捕入狱三个月。

D.也先入侵,皇帝被俘,有人主张迁都,于谦果断地阻止了这一行动,安定了民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3分)

2)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4分)

3)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

 

答案:

 

1B

2D

3C

4】(1)回答天子问话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采分点:奏对、音吐、鸿畅)(3分)  2)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采分点:秩、迁、未足、不听离任)(4分)   3)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卿。(采分点:已而、得释、左迁)(3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查看其是否合乎语境。本题中,B项的解释错了,应是负责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严格按照题干所说表现于谦正直的要求筛选各个句子,可发现是说他有才能,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应予排除。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内容与文本对照,可发现C项说法有误,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题中的奏对上奏是回答皇帝问话,奏对就是回答天子问话;音吐就是声音谈吐。鸿畅就是声音洪亮、说话通畅;此外,还要注意帝为倾听是省略句,即皇帝为之倾听。第(2)句中的任期之意;调动之意,左迁为降,右迁为升;未足”即没有达到指标;“不听离任”是不准离任。第(3)句中的已而不久、后来之意;得释得到释放之意;左迁即降职。

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方上海学校微服务】,为您提供课程咨询、优惠活动、新闻查询、学习资料包领取等功能服务哦!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