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高考>高考语文>正文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古代诗歌鉴赏(2)

2018-11-16 13:59

来源:网络

作者: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为您带来的【上海中学辅导】资料,获取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资讯,请关注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

以下是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频道为大家分享的【上海中学辅导】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古代诗歌鉴赏(2)



高考语文


  专题提升练(十四) 古代诗歌鉴赏(B卷)

  (对应学生用书第307页)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理解错误,“柳士师”指柳下惠,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也指同样被“三黜”过的柳宗元,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名惭”实际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辞,表达了对柳宗元的敬重之意。E项,手法分析错误,“反衬”错,此处以哀景衬哀情,应是正衬。]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霖铃》的结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审清题意,根据题干,要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对两首作品的结句进行分析,找出异同。内容上,两首作品抒发的都是离愁别绪,这是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但两者所抒发情感的对象不同,一是对朋友,一是对爱人,这是不同点。手法上,相同之处,两首作品都有虚写,“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桂江东过连山下”都是想象;不同之处,柳词是直接抒情,刘诗是以景结情,属间接抒情。

  【答案】 内容上:情感相同,都是抒写离别之愁绪;对象不同,柳词抒写与爱人离别之愁,刘诗抒写与朋友离别之愁。手法上: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但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水。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鹁鸠:即斑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尾联写诗人为鹁鸠动听的啼叫打动,而不打算过孤山放鹤的隐逸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当下生活的喜爱之情。

  E.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C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竹笋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D项,“直抒胸臆”不恰当,尾联写诗人听到鹁鸠啼鸣催耕而想到要珍惜光阴,自强不息,表意含蓄。]

  (2)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 ①语言清爽。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轻松。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点绛唇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③,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巨野(今属山东)人。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谪。曾贬黄州,又迁蕲州(今属湖北)病死。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雨恨云愁”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借景抒情,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以表现词人的心绪。

  B.“江南依旧称佳丽”一句表明作者眼中的江南仍有着美丽的景象,“依旧”暗寓了今昔之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C.“水村”两句抓住江南水乡最富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

  D.“天际”两句承上片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高,转向空中。词人用“天际征鸿”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

  E.词人遥见“天际征鸿”触发了“平生事”的联想,并将“平生事”凝聚在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中,含蓄而深沉。

  AC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雨恨云愁”移情于景,是拟人而不是比喻。C项,“展现了一片明丽、温馨的景象”错,这两句词展示了这样一幅景象: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孤”“细”二字暗示了词人凄清伤感的情绪。“一缕”是说人烟稀少,渔村里人家很少,展现的应是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本词所抒发的感情,既要紧扣词人所凭借的意象,还要联系词人的身世处境。本词所描写的江南景象,明显带有词人的情绪——愁恨,再结合词人此时处境,可以体会到所抒发的是远离故土、客居异乡的孤独愁恨;再把“天际征鸿”“平生事”联系起来,可知词人是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惆怅;“谁会凭栏意”则可读出词人的知音难觅的抑郁。

  【答案】 ①客居异乡的孤独:词人赋予江南的雨、云以“恨”“愁”,足见其心中郁积着深沉的愁闷。②壮志难酬的惆怅:借天边鸿雁展翅高飞,表现自己屡遭贬谪、不能大展宏图的苦闷。③知音难觅的抑郁:“谁会凭栏意”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心志无人可诉的痛苦。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11分)

  青玉案

  黄公度①[来源:学§科§网]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 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臣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作者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优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对“愁千缕”理解有误,“愁千缕”前文写离别,可见“愁”表面是指离开家乡亲友,而根据注释可知,离别的原因是奸臣当道,故深层的“愁”是指奸臣当道、国耻难消、壮志难酬、前途堪忧等。E项,本词词风婉约,但并非“柔美”“优雅”,而是在婉约之中流露出激愤之意。]

  (2)“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词,把握情感。“欲倩”二句与上阕“回首高城音信阻”相照应,高城人隔,音信不通,红泪裛残,愁绪难排,他并不死心,还要取得联系。于是,“欲倩归鸿分付与”,托鸿雁以传消息。可是“归鸿”偏偏又像“邻鸡”一样无情,连停也不肯停一下。作者对高城中人满怀思念之情,但鸿雁无情,此情难寄,作者真正处于无奈之中了。其次联系全词和注释。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泉南赴临安时所作,作者对入京以后的政治前途感到担忧,内心充满矛盾、愤懑,而“鸿飞不住”,作者满腹愤懑只能寄寓在不言之中,加深了情感。

  【答案】 ①对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故欲托鸿雁传情,可见其思念之情。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鸿飞不住,无法传信,可见此情难寄。③欲诉相思,鸿飞不住,更加深了作者的满腹愤懑。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以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A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诗人主要写饮酒作乐的欢乐气氛,并非为了衬托“静”。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表述不恰当,陶渊明此诗表现的是看破生死的超脱。]

  (2)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分析诗歌的内容入手。说“平”,是指诗歌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平常的事件——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说“奇”,则奇在所游之地为墓地的柏树下,并且是在“未知明日事”的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饮,表现了其高于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答案】 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东屯①北崦②

  杜 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 ①东屯: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②崦:山。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不忍久看而回首。

  E.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CE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错,从全诗来看,贯串全诗的情感主线是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关切和忧虑,颈联描绘的山林图景似乎舒缓了诗人的愤怒情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但更加凸显了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与“归隐山林”无关。E项,尾联并非卒章显志,且未直接揭示诗的主旨。]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每一联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注释、情感词等关键信息分析诗人的情感。首联,写国家动乱频仍,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表现了诗人对这些“盗贼”的愤怒与痛斥。颔联,写东屯北崦的荒凉,此地因为贪官的搜刮,百姓无法生存,纷纷逃亡。诗句以“惟见鸟”来衬托荒村的空无一人。颈联,写山林景色优美,诗人的情绪似乎略有舒缓,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更加凸显了该地的荒寂。尾联,通过诗人远眺所见的“战地”“黄尘”的描绘(虚写),以及“回首”这一动作,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忧虑。

  【答案】 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 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A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并无对比之意。D项,“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朝市”指尘世,“如今不是秦”指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整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宛若世外桃源:隐者为“云山”之主,遍地鲜花,竹林密布,这些足见作者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喜爱。肯定此地的“无尘”,对此地的喜爱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把东溪草堂比作“仙源”,把韦九山人比作仙人,不辞偏远地拜访,可以看出作者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答案】 ①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颔联“唯通马”“始见人”写出了此地的幽邃安宁,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悠然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表现出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对污浊尘世的厌弃。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作者对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③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如今已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却选择了淡泊宁静的隐居生活,这是一种高雅的境界;作者不嫌偏远地前去拜访,并把韦九山人所在之地东溪草堂比作“仙源”,也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

  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

  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

  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败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句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首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C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诗句中“送春”可知,应是夏始春余。B项,“败落的荷花”错,根据生活常识,荷花败落在秋季,诗中“残红”当为落入水中的桃花等。E项,“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句也浓墨重彩”错,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且用词造句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作抒发的感情,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本诗通过写诗人寻壑经丘忙于送春和对“残红”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由“官闲”“卷帘旌延竹色”“杯酒纳山光”“转午”可以看出诗人和友人在一起把酒言欢的闲适,写出了闲适之情。由对眼前美景的描绘和诗人不急于回城的表白,可见对友人、对美景的眷恋之情。

  【答案】 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诗人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尾联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城,表现了浓浓的眷恋之情。



以上是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为您带来的2019高考考点: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古代诗歌鉴赏(2),获取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资讯,请关注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


想获得更多资料,可以查看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欢迎来电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咨询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课程,免费获取更多【上海中学辅导】资料。


更多详细的上海中学辅导考试资料可以打开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频道,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涵盖【上海中学辅导】相关的资讯和资料,更有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线上名师随时等候您的【上海中学辅导】资讯。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权威专业的中高考学科培训

雄厚师资,优化方法,专注提分,提供最实用的学科解析及试卷干货。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