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高考>高考地理>正文

暑期必背 | 中国地理重要分界线,你掌握了几条?

2017-08-11 11:35

来源:高中地理

作者:

中国国土面积广大,南北东西差异巨大。所以不管是在气候上还是地形上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下面是中国地理重要的几条分界线,掌握清楚了对中国地理的整体格局也会有更清晰的了解。获取更多高中地理知识,敬请关注新东方优能中学


01:中国人口划分线:黑河—腾冲线


黑河—腾冲线,即瑷珲—腾冲线,或胡焕庸线,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


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条奇特的线,也是中国历史与地理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瑷珲—腾冲线的概念,于1935年由地理学家胡焕庸首次提出的。他根据1933年的人口分布图与人口密度图,提出了此概念。在该年《地理学报》第二期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写到:


“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36%;西北部之面积,计700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4.4亿,约占总人口之百分96%;西北部之人口,仅18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4%。”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36%的东南部地区,约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64%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


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而且,这条线不仅是人口的分界线、地理的分界线、气候的分界线、历史的分界线,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以北方为例,大多数蒙古族人都信仰萨满教;以新疆为例,穆斯林是那里的主流;以西藏为例,佛教在那里的传播,已经长达几千年。至今,这条看不见的线仍然主宰着中国东、西部的人口地理分布,与之前相比,西部有些地区的人口增加了,但东多西少的格局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1987年,胡焕庸根据中国大陆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排除二战后台湾光复和外蒙古独立导致中国版图变动的因素,得出:


……东半部面积占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胡焕庸,《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地区分布》)



02:中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特别是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或是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是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252公里,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境内的桐柏山。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

在由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的185页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


这就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在张相文的文集《南园丛稿》之中,收录了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一文,已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文章对中国进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国分成六大部。对这六部他是这样写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


说到淮河,他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


根据后面的描述而知张相文文中的北岭就是今日之秦岭(看来那时人们还没有把那片山地通称为秦岭),为什么称之为北岭,可能是为了与南方的南岭相对。

03:中国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04:中国地形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05:中国主要水系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0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07: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与重庆的界线:巫山。


(3)福建与江西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与湖南的界线:南岭。


(5)西藏与新疆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与青海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与陕西的界线:大巴山脉。




08:大海的分界线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以老铁山角、庙岛群岛与蓬莱角连线为界。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以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与济州岛的西南角的连线为界。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南澳岛经台湾浅滩至台湾岛南端鹅銮鼻的连线为界。  


如果不需要这么精确的话,也可以记个大致的位置:    


1、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顶端连线为界。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长江口北岸为界。    


3、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台湾岛南端和闽粤两省交界处的连线为界。 



相关推荐:

【2017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大题冲关办法

【2017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关于高中自然地理中几个难点的解析

【2017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地理图像学习的两大要点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权威专业的中高考学科培训

雄厚师资,优化方法,专注提分,提供最实用的学科解析及试卷干货。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