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高考>高考语文>正文

20篇最新热点新闻时评,高考作文的绝佳素材!

2017-08-07 14:35

来源:高考语文资讯

作者:

共享经济需要美美与共


事件 

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近日,刚推出的“共享床位”被叫停,问题出在绕过了酒店住宿身份登记管理,明显不合法;而共享雨伞推出最后只收回了几把,好好的共享沦为了“藏伞于民”;安徽又推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但怎么看和小时候的租书租碟店没什么区别。



时评:

共享,无疑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美名。一位学者曾写下这样的点睛之笔:“分享原来属于道德情操的范围。不过现在人们搞分享经济,明明是冲着致富去的。道德情操和国民财富这两件事,单独来看都不奇怪。怪就怪在,分享经济要求通过道德情操,去实现国民财富。相当于把斯密主张利他的《道德情操论》和主张利己的《国富论》,合并成一本书。”国外的Airbnb实现了房屋分享,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走入中国;国内的共享单车,切切实实提高了单车周转率、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成功走向世界。既能利己又能利他,美美与共,借助科技的发展,“共享”自然能快速爆发了。


然而,第一个吃螃蟹者的伟大,并不妨碍跟风者可能因饥不择食而被噎死。从社会成本角度看,未必一共享就必定“经济”;而从创业成功率看,共享领域已经倒下一大片。如果共享只是创意匮乏下的“挂靠”,是资本病急乱投医的结果,难免陷入“非理性繁荣”,造成资源浪费而不再经济。


具体而言,不同产品的创新空间和盈利点迥异。共享短租需要更好的诚信环境,同时因为是低频场景,培养用户习惯过程长;网约车成长中与传统行业和规则的较劲也有目共睹;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单车这样的“标准化产品”,比起共享短租等个性化产品,更容易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言下之意,并非有风就能起飞,如果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市场并不会因为你投之以桃,就一定报之以李。


共享经济被作为趋势受热捧,离不开这样一种假设:人们对于物品越来越没有占有欲,而只要使用权。就像Uber创始人所设想的那样,最终所有人放弃了私家车。几天前,有地产商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反房地产的”,因为在人工智能、互联网时代使用比拥有更重要,分享比使用更重要。这样的判断靠不靠谱另说,但至少是对未来社会气质的一种猜测。


这样的时代气质最终要形成,恐怕还需时日,一旦过于乐观,就会误判市场规模,诱发非理性投资。毕竟放眼望去,共享出去的雨伞已经所剩无几,共享单车上挂私锁也能见到,私有产权观支配下的占有欲依然在隐隐作祟;而各家共享单车企业无节制的发展趋势,对道路资源的竞争性使用,何尝不是另一种产权竞争,同样会造成“公地悲剧”。这似乎也意味着,共享是经济还是不经济,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享经济的长足发展,有赖理性的商业判断,也需要全社会层面新产权观念的培育。



向“洗稿式原创”说不



事件

最近,“洗稿”一词在网上流行起来,有人甚至说新媒体“洗稿时代”来临。说白了,“洗稿”就是对别人的原创内容进行篡改、删减,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实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抄袭的。



时评:网友调侃,“抄袭的时代过去了,高级抄袭的时代到来了”,传统的剪刀加糨糊和复制粘贴已经过时。有人惊呼,文字侵权已经步入“洗稿时代”。经过改头换面、东拼西凑的各种伪原创充斥网络空间,看似丰富多彩,实则同质化泛滥,叙事重复、观点雷同,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在各种媒介平台重复推送的,不少是碎片式的重组,让人不胜其烦。




新媒体内容产品生产力空前强大,两微一端等各类资讯日益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然而,相对于人们对优质原创内容的需求,一般化甚至低质内容产品的生产已步入产能过剩时期。洗稿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是将几篇同主题文章的片段剪裁拼装在一起,有的是提取原创文章的结构并填充新的内容,然后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更有甚者,通过洗稿软件生产伪原创。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网络上流行的爆款文生产软件能够收集相关平台已经发布出来的各个类别的文章,并且根据阅读量进行排列,在选定相应文章后自动进行编辑,几分钟之内就可以生产一篇伪原创文章。


网上有人说,洗稿是一种文字进步的方式,并引用唐人皎然将偷诗行为分为“偷语”“偷意”“偷势”三重境界。其实,仅有“偷”出不了真正的好诗。这样的洗稿,换汤不换药,与原创讲的是同一件事,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是换了些说法,本质上仍然是剽窃和抄袭。只是目前的查重软件无法识别认定,现有的法规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条款,原创作者投诉无门。所以,对于那些绞尽脑汁、奋笔疾书的原作者,洗稿已成为心中难以言说的痛。


当然,并不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不能借鉴别人的成果。这不禁让人想到六祖慧能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借语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虽然只是个别字的改动,但体现了禅悟境界的提升。如果放在新媒体的语境中,这就不是洗稿,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再创作。是借鉴还是抄袭,是再创作还是洗稿,关键就看观点有没有原创,思想有没有提升。


在一个知识共享的时代,一个人已经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写作,人们在网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多多少少会借鉴其他人的成果。把所有人的“认知盈余”集合起来,甚至有可能化平庸为神奇,这是共享时代的魅力。但共享决不是抄袭的借口,借鉴同样有其边界,越出底线的借鉴就变成了抄袭。信息越是丰富,资讯越是多样,人们对于原创优质内容的需求就越高,这就需要从技术识别、法规约束和行业自律等各方面着力,堵住洗稿和抄袭的漏洞,为原创写作创造出更好的环境。正所谓,“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脱离洗稿的低级趣味,独立和原创的见解自会挥洒自如、浑然天成,赢得读者的认可。



别让救火的“太平缸”冻上



事件 

无论听来多么平凡的爱情,那都是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史诗,是他们自己的桃花源传说。 from 张佳玮《爱情故事》


时评

无论古今,火灾都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高概率风险事件。随着现代建筑不断向上发展,体量更大、功能更复杂、人员更密集,救灾难度也更大。救援不是万能的,一旦管理缺位,再先进的设备也可能哑火。比如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纵火保姆无疑是首责,但根据杭州市的权威调查,“物业消防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物业管理单位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样突出。进一步说,连如此现代高端的住宅楼都存有管理漏洞,消防设施落后的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还有多少风险点经不起深究?


消防安全是一环扣一环,思想上防患于未“燃”,胜过一切救助。具体而言,建筑施工中不偷工减料、规范达标,物业管理上时刻“小心火烛”,救灾逃生中更加训练有素,才能最大限度预防火灾,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现实中不乏反例:为家里整洁将杂物堆满过道,为一己便利私设地锁堵住消防通道,为省钱省事不及时更换灭火器,为省心省力消防安全培训多、实践少。从上海胶州路大火到天津特大火灾爆炸,消防队员“最美逆行”曾让很多人为之动容,但回头想想,多少赴汤蹈火的逆行,本可因为消防安全意识的到位而避免。


“确保万无一失,因为一失万无”,这是老调重弹,但依然振聋发聩。太多时候,火灾过后的灰烬里,尽是熔断的防灾“保险丝”,但时间一长,人们又都忘记了教训。上个月,伦敦格伦费尔塔公寓楼火灾致81人死亡,“帮凶”是墙面的保温材料。而此前,英国保险商协会曾提示过政府“关注易燃外墙材料”,遗憾的是提醒没有得到重视。其实,伦敦人有过更惨痛的教训。泰晤士河北岸至今矗立着一座60多米高的火灾纪念碑,1666年那场大火因大意而起,整整烧了4天、毁坏1.3万余间房子。如果不能从历史中深刻吸取教训,那么纪念碑再高也无法阻却历史重演,只会让后人复哀后人。


落实消防安全,“制度防火层”更为关键。政出多头、责任不明,只会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因而,今年3月份,《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就细化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的具体方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实行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制度”;乡镇政府也要“因地制宜落实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将消防安全内容纳入乡规划、村庄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审批部门更是要守住“防火墙”:“凡审核认定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不得核发相关许可证照或批准开办”。消防安全制度不怕严格,越严格发生几率越小。


公共安全,紧密咬合每一个环节,方有太平。逛过故宫的人一定记得那几口太平缸。为了防火,当年故宫设有308口太平缸,但冬季冰冻是个“盲点”,所以又拨付经费由专人烧炭。历史变迁,雕梁画栋退场、钢筋水泥高耸,传统的消防设施与技术淡出,但排除盲点、防患未然的思想警觉与制度安排并没有过时。夏日炎炎,防灾警觉始终在线,太平缸里的水才不会“冻”上。毕竟,技术再进步,也有救生云梯够不着的地方。



为人工智能铺就发展快轨




事件

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人工智能的市场蛋糕


科技创新有自身的规律,而顺应规律的助推,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一规划的出台,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争夺科创前沿高地吹响了冲锋号。



时评

长期以来,人们熟悉了人工智能在影视作品中的科幻场景,也更加重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应用。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自动驾驶的研发,从“深蓝”的问世到“AlphaGo”的惊艳……现实中,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拓展自己的影响力边界。有研究机构宣称,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当产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羽翼,我们将见证颠覆性的变化。人脸识别、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领域新行业的涌现,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新蓝海;智能制造、智能商务、智能农业等多点开花,让传统产业得以涅槃重生。正因如此,此次规划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预测很有信心,预计三年内将超过1500亿元,到2030年超过1万亿元。这样的数字,源自对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战略预判,也体现出对产业变革的未雨绸缪。


事实是信心最有力的支撑。有外媒指出,数据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原料,据测算,全世界训练有素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有超过2/5位于中国,近14亿人口产生的数据首屈一指。可以说,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居于全球第一梯队,有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弯道超车。然而,发展短板也不容忽视: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设备、高端芯片等有求于人,人才储备和人才质量尚存差距,科研机构和产业生态也并未成熟。要想抵达“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必须正视这些不足。


观察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图景,不少国家都在摩拳擦掌。美国成立研究部门,专门制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发展战略;日本出台推进战略,为人工智能谋划蓝图;新加坡推出国家计划,普及人工智能应用……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迫在眉睫。此外,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就此而言,还需认真遵循规划要求,在就业挑战、社会伦理等方面有意识、有预案地防范未知风险,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趋势,实现发展与规制相协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规划出台不易,落细落小落实尤难。比如,前瞻性举措并不等于计划性指令,怎样抓牢重大的科研政策方向,创造更多技术成果和产业应用?比如,激起研发浪潮并不会自动形成“市场海啸”,如何做好配套支持体系,避免资本泡沫?多措并举、趋利避害,推动形成错落有致、各显其能、回报合理的科研与产业布局,才能共同做大人工智能的市场蛋糕,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激发正能量。


历史上,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如今,人类早已跨越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山峦,正行进于智能化的快车道。为人工智能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轨道,我们一定能拥抱属于自己的时代机遇。



让社区更有温度



事件

推动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方向大国治理的根基在基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不久前,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的要求。这一要求,为建设更有温情和温度的城乡社区指明了方向。



时评

近年来,社区治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地方推出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改革。但是,一些社区仍然难以脱离“社区工作行政化”的困境。笔者对不同城市的调研表明,承担行政事务占据所有工作80%以上的居委会不在少数。一些社区建设表面上热热闹闹,却并未很好地体现居民的意愿。笔者近期对1417名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高达72.34%的人仅仅将社区视为居住的场所或生活的空间,缺乏良好的社区互动体验。如何扭转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与居委会唱“二人转”的局面,更多地引导居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做好社区工作,关键在于让基层民众有获得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一旦离开了有效的参与,社区建设就会缺乏温度、失去活力。此次《意见》中提出的“幸福家园”,正是社区治理的目标所在,内含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多个要素,更重要地突出了“共建共享”这一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意见》还特别要求制定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这对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做出了双重保障。


推动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方向。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广州在每个街道设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青少年服务、义工服务和家庭服务等,有效发挥了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长沙市开福区形成以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方法;宁波海曙区在社区减负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并且大力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等等。这些探索的共同点在于,既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体现出党在社区治理中机动灵活的优势,又发挥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治理转型,关键要找准中国社区治理改革的时空坐标。既不能像西方那样由业主组成“私人政府”,也不能让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要在坚持党领导下进行社会赋能,推动社区工作行政化向行政工作社区化转变。这就要求,政府首先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打破自上而下代理民众需求的行政逻辑,积极推动社区减负,在此基础上引入社区需求导向机制,精准瞄准居民需求、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城乡社会治理是一项集众智、合众力的工作,需要更多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区资源配置。通过畅通渠道,更好表达居民需求,实现政府与居民之间更为畅通的互动,让邻里不再陌生,社区更有温度。




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



事件

在线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培训班搬到网上,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


网络在线学习日益流行,成为不少学生的自主选择;一些在线教育机构受投资者青睐,频频获得融资支持。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在线教育的话题热度不减,引发媒体关注。



时评

在线教育驶入发展快车道,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一堂“慕课”,可容纳10万名学生注册学习;偏远山村,孩子们能够实时聆听千里之外的名师授课;遇到难题,扫一扫即可得到方法解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普及,打破了时空限制,推倒了学校围墙,为教育开启了“魔法之门”。在这种背景下,在线教育日益为教育事业开拓着新的可能,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线教育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瓶颈与短板。例如,最受欢迎的在线教育内容,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刷课”“刷题”;优质课程资源相对稀缺,互动性普遍不足;多数在线教育机构,往往专注于教学而非教育层面……观察在线教育产业,一些项目越来越像在线培训,功利色彩浓厚。教育讲究传道授业,追求立德树人的温度,体现为从容而优雅的过程。当教育的“慢”与互联网的“快”发生碰撞,“互联网+教育”这对组合难免遭遇矛盾或难题。可以说,在线教育解决了便捷性、学习效率等问题,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仍显得力不从心。


聚焦教育公平的目标,才能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不同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别显著。当大城市的孩子与外教对话时,一些乡村学校甚至难以开齐基础课程。推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助推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超过87%,6.4万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名师累计晒课730多万堂。善用这些基础设施,就能为发展在线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添火加柴。


立足深化教育改革的语境,尤须防止将在线教育窄化为教学、应试。比如,摒弃简单的相加或补充,对教育教学流程进行深刻再造,倒逼学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让知识呈现、教学评价、差异化教学等更加科学完善。此外,在线教育具有跨地域、跨行业、跨文化等鲜明特征,涉及领域广泛。加强战略布局、做好顶层设计,及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完善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方能有效避免在线教育机构无序竞争。


环顾寰宇,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慕课”发源地美国,在线教育已逐渐融入高等教育发展主流,在线注册学生和传统学生一样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早在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而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创新与变革,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其实,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离不开尊重教育规律。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在线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培训班搬到网上,它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拓展视野、提升站位,在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等领域潜心耕耘,在线教育就能为自身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


事件

让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


使用手机会影响亲子关系吗?英国一项针对2000名11—18岁本国中学生的调查显示,36%的孩子曾要求父母放下手机,多数孩子称父母过度使用手机“破坏了家庭生活”。童言无忌,孩子们的心声不啻是警钟,值得家长深思。


时评

不仅家长,沉溺网络和智能手机,在一些青少年中也屡见不鲜。美国有将近50%的青少年“非常依赖智能手机”,而在上述的英国调查中,72%的孩子表示一天上网3—10小时,11%的孩子坦承自己节假日一天上网可达15小时。家长们担心“网络原住民”的生活状态,生怕孩子受到“智能欺骗”,迷失自我,因此也在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多样化兴趣爱好。


这正是智能手机普及后的现实图景。为人们带来空前便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家庭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互动关系,作为长者和自控力更强的一方,家长的自我约束意识需要不断强化。无论是为自己设电子产品禁用时间,还是多带孩子散步、远足,出去看展览,有效、高质量地陪伴,显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终日埋首手机,使自己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独封闭状态,变得不爱与他人沟通和交往,长期下去,会出现语言障碍。当移动设备已成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从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融入社会的能力等角度来考虑,正如肯特郡一所学校校长所说,“家长、教师和学生需要重新制定移动设备的规则”。


美国儿科学会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父母应该让他们的孩子教他们数字媒体内容,并与他们进行互动”。这里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如果电子产品变成亲子互动的一部分,不仅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促进情感建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当我们无法控制网络对于生活的渗透,那么和孩子共同甄选优质的学习、娱乐电子内容,多一点平等的探讨和交流,或许比简单、粗暴地禁止、斥责,更能起到让网络为我所用的良好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现在的孩子在信息获取能力上比父母更超前,也明白过度使用智能手机的潜在危害,但他们的心智发展并不见得有明显的提速。就像给农作物蹲苗一样,要使孩子的性格养成不偏离正轨,大人划界限、树榜样的示范不可或缺。在英国,教育部门规定家长要陪孩童睡觉前念书读故事,而且故事要念得栩栩如生,不能敷衍塞责,否则将受到惩罚。好故事听得多了,孩子自然会养成读书的兴趣和爱好。不管是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将自己有限的时间过得更充实,其实也是对抗碎片化、浅层化网络阅读的有效方式。


优秀的教育,源于用心的投入。父母对电子产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在网络世界的自控水平。共同填平智能时代的亲子沟壑,才能陪伴子女度过一段青春好时光。



无人超市会开启消费新时代吗



事件

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



时评

未来,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人或许会记下这么一笔:2017年7月,继亚马逊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试水无人超市,在上海街头开起一家“缤果盒子”无人零售店,阿里巴巴也推出“无人超市”。进门、挑选商品、通过支付门一气呵成,收银员不见了,消费者几乎能在“无感”状态下完成购物。零售业的业态,正在悄然改变。有观察家直言,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超市或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无人超市的兴起,背后蕴含着新消费时代的商业判断:又一次零售革命可能正加速到来。从百货商店到连锁商店再到大型超市,尽管零售的本质始终是围绕效率、成本与体验的“买买买”,但基于消费变革与技术变革,“零售基础设施”一直在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信息、商品与资金的流动效率一直在升级,消费者的习惯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就国内而言,从顺丰“嘿客”到沃尔玛和京东合作,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而日本大型超市衰落,便利店挺进乡村,中国一些精品超市遇冷等现象,也未尝不是零售业变革的脚注。


技术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可能是决定性的。无人超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技术监管的“钥匙”,这离不开人脸识别、手脉识别、4G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场,让购物者如入无人之境,却又处处走不出“电子围栏”。比如在亚马逊无人超市,当你拿起架上的货品,APP上购物车里就会相应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购物车立马自动减去。这种科技感,既能让交易“不闻不问”,又构成了商品价值以外的体验价值。应该说,“无人”并非新概念,街头自动贩卖机即是,但无人超市的最大卖点是全新的购物场景,而购物场景的多元化,恰恰被行业人士预言为新消费时代的趋势。


也有人冷静指出,眼下的无人超市或许还只是一个试验场,需要谨慎乐观。一方面,这门生意要铺开,离不开成本收益分析。是不是比人工结算更有效率?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大规模复制会不会损害体验?这需要试点研判。另一方面,技术也可能还欠成熟。比如,在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大规模投入商用的情况下,要保证顾客低头购物挑选等“非配合”状态下精准识别,难度不小。同时,一旦商品品类增加、用户摩肩接踵,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加,这对运算能力是不小的考验。


毋庸置疑的是,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711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曾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写过,前智能付账系统时代,711员工会在小本子上记录顾客的购物习惯;知名快消品牌H&M也以暗中观察顾客店内流连习惯著称。而在无人超市时代,消费者在货架面前的每一次拿起放下、甚至犹豫时长都将被精准记录,沉淀为消费大数据。这种凝结了技术的新零售,比传统零售业拥有成本和效率优势,也带来比传统电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1852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玻玛榭(意为薄利多销)依然矗立在巴黎街头,而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薄利多销,更加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勃兴,技术变革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的面貌。无论无人车还是无人超市,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科技与商业的化合物,正以更小的分子状侵入生活,催生一轮又一轮的“生活大爆炸”。而与历史迥异的是,这一次商业变革的最大试验场,可能就在中国。




弘扬国学要对接现代文明



事件

日前,在四川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名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迅速走红网络,“父亲醉心国学让儿子骑牛上学”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讨论。“这是我们日常内容,我平时去银行、菜市场都是骑驴去。”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此举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



时评

骑牛与骑驴,只要不违法,不过是一种自由。但把这个方式崇高化,等同于“践行国学”,则未免有些滑稽。鲁迅爱坐小汽车,陈寅恪爱吃面包,生活习惯而已,并未影响他们研究国学。杜甫的好朋友房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就模仿春秋战国的典故驾着牛车出来与敌军作战,结果敌军纵火,吓得牛四散奔逃,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无数。这则故事说明:其一,不要盲目拘泥古代;其二,牛是易受惊的动物,安全起见,还是要小心“驾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位父亲的做法,如今却并不鲜见。一些所谓国学培训机构、国学讲师,特别爱在形式上煞费苦心。甚至不惜搬出三叩九拜、戒尺板子等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物件,美其名曰“弘扬国学”。


究其原因,大概是学其形式远比探其内涵真谛的门槛要低得多。比如灌输三叩九拜,有人问“为什么”,只消说一句“古人如此”,省却多少说理与论证。只是,国学如果停留在如此浅层次的形式复古,无异于买椟还珠,甚至会把国学弄成与现代文明相对抗的姿态,凡事不问好坏对错,一切以东西古今划界。凡是古人的都是好的,哪怕骑驴;凡是现代的都是“非我族类”,都该保持距离。如此下去,国学非但不会被这些人发扬光大,相反可能会走入狭隘化、极端化、边缘化的境地,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与文明发展割断脉络,把自己变成了一块“化石”。


现如今,社会上把国学形式化的倾向越发常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价值的迷茫。其实,国学是个非常丰富庞杂的体系,几乎任何理念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理论依据。关键是需要有一个顺应人性、符合现代文明的判断依据。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赶牛车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而是通过国学,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够更加自如开张地伸展,通往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越发得狭隘,对新生、外来事物充满敌意。


理学家程颢有这么一句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国学,应当让人通向这样博大旷达、云淡风轻的境界。



中国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




事件

每年小区学校的周边开启“静音模式”,总会想起来给远在故乡的父亲打个电话,再听听老同志重复了半辈子的当年回忆。40年时光飞逝,看着今天全国为高考谋划、全城为考点避让、全家为考生服务,再想起父辈当年用被铁水灼出点点疤痕的手去书写考卷,总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时代的进步。



时评

今天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但老同志们有时候却并不觉得那时的考生境遇比现在差。对于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的那570万人来说,1977年的岁末不是冬天,而是一个民族重新高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旗帜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试挑选而改变命运的春天。40年来,高考能够成为整个国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高考改革能够成为举国上下人人关注的政治,都是因为中国高考所承载的打通阶层壁垒、推动国家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担至今仍然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难。从标准化到日益重视个性化,从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试图与国家需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同频呼吸。对于中国迅速成长的40年来说,高考所代表的一整套操作体系,不仅保证了基本的公平和透明,而且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其贡献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当今中国需要更多有创新思维、有独立思考习惯、有调查研究能力的人才,衡量和培养这一类人才,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比如作家周国平曾经做过以自己写的散文为题的阅读理解考卷,按照标准答案来判却考不过初中生。


这些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围绕着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如果说高考科目从固定考几门调整为实行3+“6选3”或3+“7选3”,是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特长;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在一定程度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那么教育部阳光工程的实施,则让一度饱受质疑的高校招生黑箱遁于无形;以区域和阶层均衡为目标的高招计划改革,为相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构筑起新的希望。


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某种程度上并不在于题如何出、分数线如何划,而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近些年来,国家不断用各种办法推动人才培养使用与学历脱钩,但还是有很多单位只认“985”“211”;明明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想让孩子少一点机械记忆,多一点批判、创新思维,却往往抵抗不住分数的诱惑;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逼得人们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但高考前后被撕碎成雪花般的书仿佛在问,我们是在让孩子热爱学习还是讨厌学习?很多经受过高考煎熬的家庭都在反思高考,却可能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高考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它需要我们把自己也投入进去,在重塑考试制度的同时重塑自身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路就在脚下》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走过40年的中国,现在正在超越昨天意义上的高考。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功机会的增多,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考得好当然值得高兴,万一分数不那么理想,我们的心情也不至于像40年、30年前那么沉重。这个社会真的在进步。



打造移动支付的中国标准



事件

走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一”大楼,会看到大厅一侧墙上高悬着“IMF”字样,下面一个橄榄形的长条木箱中,则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世界各国纸币。大楼内部还有一个按字母排列的“货币走廊”和“世界硬币”的角落。当站在世界货币的包围中,面向移动支付的时代,不禁会想“无现金社会”是否会成为货币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时评

从贝壳到金银,再从纸币到信用货币……纵观历史,货币形态根据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有研究预测,现金作为主要交易媒介的时代即将结束。诚如斯言,在一些发达国家,纸币正逐渐转身走入历史。比如,欧洲央行计划在2018年停止印刷500欧元纸币,韩国政府准备在2020年让硬币从流通渠道消失,丹麦已经允许零售商拒绝现金支付,瑞典只有不到3%是通过现金交易的。而在发展中国家,“无现金社会”的苗头也已经显现。比如印度,一边是推出废除大额纸钞的政策,一边是电子支付的业务量翻了好几番。由此而言,现金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顶点,“无现金社会”的未来之门即将打开。


在“无现金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如果说西方国家定义了信用卡支付时代,那么中国将有可能定义移动支付时代。今年4月,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与蚂蚁金服等机构一起发起成立了无现金联盟,仅一天之内就有超过1000家企业申请加入;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纷纷抢滩布局全球,支持十几个币种直接结算,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传统银行也展现出对移动支付的热情,交行首次推出“手机信用卡”产品,成为业内第一家信用卡产品全面迁移至移动端的银行。凡此种种皆表明,中国乘着全球向“无现金”迈进的天时,拥有移动支付领域活跃市场主体的地利,更携着手机网民体量全球第一的人和,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众所周知,得标准者得天下。如今,在中国城市的街头巷尾,二维码随处可见,用手机扫码支付已是常见动作。其中,杭州表现尤为突出。98%的出租车、超过95%的超市和便利店、超过80%的餐饮门店以及美容美发、KTV等行业都支持移动支付。这意味着中国移动支付的技术框架与解决方案的成熟,一旦与庞大的商业消费规模和新型市场的产业产生协同效应,将孕育出移动支付的“中国标准”,成为其他国家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最佳示范。目前,马来西亚央行已批准6家大型银行受理支付宝,本月将有80%的马来西亚便利店开通支付宝,并向百货商场、游乐场和机场等消费场所延伸。可以说,这是又一个中国标准下的模板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


尽管中国迈向“无现金社会”的挑战依然很多,但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多样,让中国能比其他国家先碰到各种问题,企业家就有机会先去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亦会成为“中国标准”的组成部分。期待中国标准继高铁、核电、通信等领域之后,在移动支付领域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再树一个世界标准。



美育是一种刚需



事件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时评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洪水中,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事件

近日,强降雨导致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省份遭受洪涝、滑坡、风雹灾害。截至7月3日9时,上述8省份48市(自治州)238个县(市、区)956.4万人受灾。7月2日晚至3日凌晨,洪峰过境湖南长沙时,不少市民上堤,接力传递沙袋,参与抗洪。他们一边辛苦干活,一边高喊“长沙加油”,现场让人感动。



 时评

湘江水涨见真情。洪峰过境,考验一个城市的应急能力,也考验市民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一声声“长沙加油”,回荡在湘江两岸,鼓舞每一个参与救灾的人,令闻者内心激昂,让观者为之动容。


有位父亲带着10岁的女儿搬运沙袋,坚称“抢险,我们市民也有责任”;有的市民深夜赶来,搬运沙袋到凌晨两三点,与消防官兵、武警战士并肩作战;一家米粉店的员工支起摊子,为值守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米粉……“长沙”在这一刻,不只是简单的地名,而代表着共同生活的家园,是人们生长于斯并悉心守护的热土。为家园而战,每个人责无旁贷。


自然灾害有时无法预测,更难以完全避免。也正如此,面对灾害,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从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军民一心,共度时艰”,到非典时期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再到汶川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携手同心、共克时艰,一直就是我们面对灾害时的主旋律。团结一致的行动、同舟共济的决心,也正是我们度过困难的法宝。这背后,是精神的共鸣,是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切,更是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长沙加油”,在湘江两岸连绵的阴雨中更加响亮,仿佛一缕阳光,正欲穿云拨雾。




远离假货,中国制造正翻山越寨




事件

中国制造从低端跃向高端,势必与假货难以共存。拥抱“互联网+”的中国,可以为消费者探索假货治理、品牌维权的新途径。



 时评

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运营,迈出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海军新型驱逐舰首舰下水,成为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战舰。连日来,大国重器频频亮相,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给人的印象足够深刻。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以老眼光看中国制造,仿佛始终摆脱不了山寨的刻板印象。最近有一种说法,2015年全球86%的假货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数量惊人,言之凿凿,却正如中国商务部回应所说,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相关指责不负责任。不得不指出的是,中国其实是遭受假冒伪劣商品侵权较为严重的国家。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在进口环节查获的侵权案件以年均10%的速率持续增长。


没有哪个国家喜欢假货横行。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维护知识产权、打击假货的决心是充分的,打击盗版、打击假冒伪劣、提高产品质量的努力和成效也显而易见。今年全国两会上,还有政协委员建议,应当加大惩治制假售假力度。


当然,假货的流行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仅仅围绕产品做文章还不够。不可否认,中国有的企业是从模仿起家的。以往,不少中小微企业因为缺少品牌运作、自主创新能力,只好行走在“制假售假”的边缘地带。而从消费者的角度上讲,山寨产品甚至假货之所以会被接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正品尤其是奢侈品价格高昂,前者反而性价比更高。对品牌、知识产权、商标的价值认可度不够高,这是假货一时难以彻底治理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解决。比如美国纽约曼哈顿区南端的运河街,就是众人皆知的高仿品一条街。而英国曾推出一部名为《假英国》的纪录片,专门揭露本国的各种假货和骗术。


从我国走过的历程看,产业升级是减少假货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中国制造从低端跃向高端,势必与假货难以共存。近来,一款国产多功能工兵铲在国际市场出尽风头,一家国外知名科技博客网站甚至表示,这件中国产品足以让人忘记瑞士军刀。一款好的产品,当然不足以打倒假货。但是,各个领域的中国产品,质量正在不断升级,从深圳华强北“山寨王国”涅槃为创客孵化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到中关村传统电子卖场化身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写字楼,这些力量汇到一起,必定能让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制造的新主流。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假货治理问题又面临新的挑战。传统治理手段跟不上形势发展,甚至给人假货爆发的感觉。然而,这是新经济、新业态带来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的痼疾复发。更何况,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假货治理、品牌维权的新生态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服务无远弗届,不仅为大数据监测、云端执法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让政府部门跳出单打独斗的模式,充分发挥好电商平台、大数据服务公司、专业维权机构以及消费者等各个主体的作用,走向社会综合治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抱“互联网+”的中国,有机会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探索新业态下治理假货的新途径。


假货问题曾是中国制造的心腹之痛,也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试金石。环视我们的生活场景,山寨、水货这类曾被广泛提及的词汇,如今已逐渐被自主创新、工匠精神、品牌价值所取代。我们相信,中国制造一定可以翻过“山寨”这座山,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在便利店,与孤独“擦肩”



事件 

便利店在城市的喧嚣与霓虹之外,开辟出另一种生活体验的可能。  



 时评

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夜班算是家常便饭。每当凌晨下班,我喜欢在家门口的便利店买一袋熟食,满足胃,也犒劳自己。这份口福,缘于24小时便利店的快速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便利店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卖场和普通超市,似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风口。


而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地,便利店早已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并日渐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日本的“711”便利店,定期推出限量款商品,受到年轻人追捧;在影视作品中,便利店成为观察现代城市生活复杂性的窗口;中国的年轻人,在租房子时也会更多看看周围有没有可心的便利店……表面看是物理空间,实则更是心理空间、文化空间,这让人思考:是什么让便利店在今天“占领了街头”,又“占据着心头”?


店面不大,却彻夜不眠;货架不多,却一应俱全。相比网购的便宜、仓储式超市的丰富,便利店自有优势。首先,便利店讲究选址,总开在街角、写字楼这些人流密集的地区,这也意味着距离消费者更近。同时,24小时便利店往往连锁经营,从商品到物流,从仓储到收银员,都依托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因此也就能够为追求品质的消费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便利店流行的背后,是城市社会结构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现代城市空前拉长了人们的“生活时间”,无论是加班工作,还是休闲娱乐,深夜不再是一天的结束,而是热闹的延续。24小时便利店全天候服务,恰恰满足了人们夜间消费的需求。同时,“小”“全”“近”的便利店,为现代城市普遍存在的小家庭、单身者提供了最理想的购物空间,符合他们频率高、数量少、时间紧的购物习惯。从这个角度讲,便利店的成功,正源于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满足。


除了满足,还有一层慰藉。多少人深夜点一杯关东煮,中意的不是味道,而是流入心田的温度;多少人徘徊于货架间,挑的不是商品,而是琳琅满目的充实感。便利店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很“现代”,却又在城市的喧嚣与霓虹之外,开辟出另一种生活体验的可能。在一些电影、小说中,干净整洁的便利店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相遇的地方;对许多人来讲,到便利店买瓶啤酒,与收银小哥两三句闲谈,也未尝不是一种放松,消除工作的疲惫、赶走生活的孤单。



有人说,便利店的关键词就在于“陪伴”,而这可能恰恰反衬着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孤独”。当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原子化、虚拟化,越来越多的人过着“网上生活”,却反过来挤压了“线下空间”。低头族、宅文化、社交恐惧……正成为现代性征候的突出表现。反过来,无论是令人温暖的24小时便利店,还是让人心动的深夜食堂,人们在这里可能不是要寻找物质与生理的满足,而是期待某种精神的慰藉,并尝试借助这些物理空间,触摸到人与人之间新的,或者说反而是更为本真的生命连接。




24小时便利店的点点灯光,有时像是某种关于“家”的隐喻。此刻我只想推开那扇在深夜唯一开着的门,迎接又一个黎明。




健康中国呼唤控烟立法



事件

 今年5月31日是第三十个世界无烟日,我国的活动主题是“无烟·健康·发展”。连日来,爱卫会等部门和不少公益组织以世界无烟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烟草危害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公共场所无烟的社会新风尚,为控烟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时评


从增进国民健康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控烟近年来引起广泛重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目前,全国已有18个城市颁布了地方性的控烟法规,倡导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有91.9%的公众支持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党政机关公务活动中严禁吸烟,成为中国控烟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必将带动公众健康生活、遵守公德的行动热情。




烟草危害,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有烟民3亿以上,还有7.4亿人口受到“二手烟”的危害。2012年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有100多万人因吸烟死于相关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联合报告,2014年,烟草使用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总损失达3500亿元人民币左右。由此而言,在控制吸烟问题上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形成全社会有效控烟的合力,才是惠民生、利长远的正确选择。尤其是,当前,随着城市控烟立法和执法工作深入开展,以法律为武器推进控烟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尽快颁布并实施国家层面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可谓当务之急。


早在2014年11月,由国家卫计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就在国务院法制办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后来还被列入2016年的立法计划。但时至今日,这个条例仍未能进入实质性的立法议程。其实,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不少城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控烟立法和执法经验。可以说,出台国家级控烟立法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基于对16个较大城市的控烟执法管理的调查研究,中国疾控中心发现,国家层面有法可依,能使执法工作更简单、更公平。正确认识控烟执法的难度和成本,充分保障公共财政投入,增强执法力量,简化法律实施程序,就不难跨过“落实难、执法难”的门槛。而且,“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以法律思维和法治方式矫正吸烟不良习俗、捍卫国民健康,岂能因为执行难而退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国民健康的宝贵价值,理应获得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控烟立法工作应该着眼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跳出部门和行业等局部利益的窠臼,贯彻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国家控烟立法,推动形成全面控烟、全民控烟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以助于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人文交流可破“亨廷顿之咒”



事件

好的人文交流,可以在不同文化间创造共鸣与共识。不久前,中美合拍的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在美国公映。这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纪录电影,通过讲述雪豹、金丝猴和熊猫三个动物家庭的故事,走进了中美观众的心,也提供了一个人文交流的好案例。



 时评

此片在美首映正值“地球日”前夕,迪士尼通常会选择这个日子上映一部自然类电影。就在该片公映的两周前,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会晤中,特别强调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指出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的地基。两周后,该片就在美公映,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行了隆重的公映招待会,美国政府、国会、智库、媒体、文化等各界人士约180人出席了当天的展映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显示,中美双方已经将人文交流作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战略层面确立了人文交流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这一系列活动也显示,中国文化机构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充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信可以通过人文交流在不同文化之间创造共鸣与共识。


美国文化界和电影评论界对《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好评,为这场深度人文交流的成效提供了令人愉悦的证据。该片出品方之一美国迪士尼影业将此片视为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从现在来看,它已经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仅是票房方面的,也不仅仅是赢得了电影界的好评,更为重要的是,它令许多美国人特别是孩子们对成长、亲情与生命的意义产生了共鸣与感动。这再次证明,在不同文化之中,人们对于成长、亲情与生命的理解,是可以没有隔阂的。这也提醒全世界思考一个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如果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产生了隔阂甚至冲突,是否可以回归到最基本的人文层面尝试沟通?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给世界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答案。


《我们诞生在中国》以中美合作的方式完成,在中方大力支持下在中美等多个国家公映,充分显示了中国国家品格中的包容性、和平性;从某个角度上折射了中美两国共同的反思与探索。虽然该片以动画与自然作为纪录对象,但片中三个动物家庭的故事充满了人生隐喻与政治隐喻。即便是动物,为了生存,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也愿意牺牲自己。家园、亲情与爱,它们是生命意义之所在,需要捍卫,需要为之付出,甚至需要为之牺牲生命。人是如此,国家亦复如是。这一深层的隐喻,超越了意识形态差异,创造了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心灵共鸣的基础。笔者相信,不仅是中美两国观众观影后会产生共鸣,其他国家地区的人们看了该片,也一定会被深深感动。


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存在于互容之空间,需通过善政加以维护。自然世界、人文世界呼唤政治世界的回眸,倾听生命发出的最为本真的声音,这或许是世界可从此次中美人文交流中获得的启迪。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果能够从该片中获得启发,不同的利益体之间、不同的文明之间完全可以找到很大的互容空间,找到破解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可能性。




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事件

品牌偏好的变迁史,即是最生动的生活史。品牌间最终竞争的,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谁理解得更透彻,谁就更可能取胜。



时评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快速消费品市场的竞争,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更考验品牌的市场贴合度和市场引领能力。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中国品牌在这一领域的迎头赶上,和高铁等中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一样,值得称道。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美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百雀羚多向度的变身,只是中国本土品牌不断发展和转型的缩影。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产品运营“走下去”,产品质量“走上来”,在发展格局上“走出去”,未来大有可期。


消费升级的过程,本质上是消费者自我价值认定变迁的过程。消费的递进,就是生活观念的演进。品牌偏好的变迁史,即是最生动的生活史。1954年,欧莱雅推出的一次性剂量香波,被认为“彻底改变了法国人的卫生习惯”。今天,先于海外竞争者推出大受欢迎的无硅油洗发水,抽纸从双层递进到三层,果汁由浓缩向鲜榨升级……本土品牌的优势,在于以更快的速度抓住了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品味。从这个角度讲,品牌间最终竞争的,不只是价格高低、包装美丑、渠道宽窄,更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谁理解得更透彻,谁就更可能取胜。


在理解本地市场方面,国产品牌有天然的优势,从一心扑向洋货到货比三家后选款国货的消费习惯变化,我们看得见国产品牌的成长。但是,这种成长离不开开放经济引领的市场竞争。几年前,时尚品牌ZARA从设计打版到制作上架两周完成的“时间哲学”还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随着“快时尚”理念的深入,类似的模式正如水银泻地一般在各行业播撒开去。因为开放,样板越来越多。先模仿再图赶超,差距则不断缩小,中国品牌的成长,绝非一个不断本土化的剧本,而是一个始终打开大门拥抱世界的故事。


这场全方位的竞争,还有另一个面向。当我们欣喜于传音手机热销非洲、珠江钢琴畅销欧美、华为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国风潮时,可能德国啤酒、进口奶粉也在成为中国农村的新时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市场的理解及市场竞争都是双向的。中国市场的升级,给了中国品牌抢滩的机会,必须顺势而为,才能让诞生于中国的伟大品牌名单越写越长。



让农村老人的晚年更安稳



事件

让老人负重前行,终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包括子女在内的全社会,拿出更多的温情来。


 “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儿孙绕膝、乐享天年,曾是乡土中国一代代人梦想中的晚年图景。然而,有调查表明,当前部分农村老人却为了子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随着他们日渐年老,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愈发边缘,生活则维持在“有饭吃,没钱花”的状态。



时评

“管了自己管儿子”“养了儿子养孙子”,确实是一些农村老人的生活状态。一定程度上讲,这不失为一种天伦之乐。然而,让老人负重前行,终究不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何况,还有一些子辈对父辈止于“仅养”、趋于“不养”,加剧了老年人的思想负担。


当然,老年人的地位尴尬,也不可简单归咎为孝道式微、道德资源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农村空心化、农村家庭空巢化成了普遍现象。当分居城乡的“两栖”家庭越来越多,对老人疏于照顾,甚至需要老人独立承担照顾孙辈的重任,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这种状况,短期恐怕难有万全之策。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包括子女在内的全社会,拿出更多的温情来。因为,为了生计漂泊在外的子女,不容易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带着父母打工,住在哪里?父母看病能就地报销医疗费吗?老人能顺利融入当地环境吗?这还有赖于城市敞开胸襟,真心接纳农村来的新市民和他们年迈的父母。


当前这个阶段,难免有一部分老人要留在农村,子女不能陪在身边,但这不意味着就没有应对之策。当前,农村养老基本分三种:家庭养老、种地养老和社会保险养老。每驾马车都有足够“马力”,农村老人的生活品质才能更有保证。有村民算了一笔账:“比如一对老年夫妻,每月能领160元的养老金,老两口一个月差不多吃60元的面,油、蔬菜、副食花差不多100元,基本的吃喝还是可以维持,但想吃肉或者更好的副食就不太可能,要是有疾病、人情往来、烟酒等开支就更加不够。”可见,随着新农保的不断健全,农村养老金发放标准日益提升,农村养老的普遍问题,并非维持不了基本生存,而是走不出对未来的担忧。对于尚有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农村老人来说,这或许还只是一种隐忧;对于丧失生活能力的老人来说,这就是迫在眉睫的困境,需要外力的帮助。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社会转型期的养老问题,有时候家庭内部已少有潜力可挖,政府和社会组织却可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比如,乡镇政府可设立专门的机构,定时陪护老人。有的地方已经建立起这样的颐养之家,让老人齐聚一堂,相互陪伴。同时,还配人照顾,帮老人做饭,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等等。做好“一桌饭”,下活“整盘棋”,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低成本、可持续,村空心不空,社会也和谐。


有人说,“农村老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寂寞。”其实这种寂寞,不仅是闲暇娱乐单一,精神文化缺乏,更在于对未来没有稳定的预期。让占比近半的农村老人尤其是留守老人老有所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其实,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帮他们走出焦虑,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地。



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事件 

保护世界遗产,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受益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


继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之后,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厦门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达52个。如此之多的世界遗产,该以怎样的面貌传给后代?面对文化生态的变化,又该如何守护历史文化记忆?类似的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时评

中国申遗的心态经过了一个变化过程。最早长城、故宫等申遗,是希望得到国际社会认可;随后丽江、张家界等地申遗成功后的旅游开发,则更看重背后的商业价值、品牌效应,一些地方甚至将世界遗产当成“摇钱树”,引发了对过度开发的批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突出的普遍价值”作为评选世界遗产的主要依据,如何保护这种超越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使之有益于全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或将是我们更应思考的问题。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受益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园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把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并不简单。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对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在保护世界遗产上,中国还有不少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软硬件保护并举,不能“见屋不见人”,更不能破坏当地原有社区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割裂的,否则人文底蕴、保护价值就消失了。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不止于菽庄花园的“藏海”和“补山”等有形物,还在于街角一位老人便可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闯南洋的故事;老屋里赫然摆放的钢琴,让你明白“琴岛”之称名不虚传。


移动互联时代,世界遗产保护还要在精细化、智能化上做文章。比如,江西三清山为强化遗产地的环境综合整治,采取了“山上游、山下住”“净菜上山、洗涤下山、垃圾下山”等一系列措施。鼓浪屿动用了数字化手段实施保护监测,订制专门的APP调控游客量的峰值、监控房屋的特征要素。作为旅游者,也当有敬畏之心,理解、遵守这些规定,毕竟保住了世界遗产的原始风貌肌理,才会有更好的再聚。目前,鼓浪屿的登岛游客数量已被限制到每天5万人;莫高窟在2014年也做出参观预约、限流的规定,以减少过多游客带来的湿气、二氧化碳对千年壁画的损害。这些措施都是必需的,也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52项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认可,也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文化承诺。把世界遗产保护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坐标上,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才能更好发挥文化遗产在见证和提升人类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53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54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最全汇总55

更多高考报考指南及相关资讯,可以打开我们【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的【高考报考指南】频道,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涵盖上海初中高中各方面学习升学相关的资讯和资料。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在这里预祝各位都能考取自己满意的学校。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权威专业的中高考学科培训

雄厚师资,优化方法,专注提分,提供最实用的学科解析及试卷干货。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