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 电话 置顶

新东方网>上海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优能高中>高考>高考语文>正文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二)

2017-05-26 18:01

来源:新东方整理

作者:上海新东方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著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 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 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 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 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 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 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 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 劬(q ,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 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8、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 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 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 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 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 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上海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权威专业的中高考学科培训

雄厚师资,优化方法,专注提分,提供最实用的学科解析及试卷干货。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大家都在看

    ×